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四川传统园林的研究 | 第17-2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7页 |
1.3.1 研究目标、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 第22-24页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8-37页 |
2.1 中国传统布局理论 | 第28-32页 |
2.1.1 传统空间结构理论 | 第28-29页 |
2.1.2 传统空间尺度理论 | 第29-30页 |
2.1.3 传统空间人文理论 | 第30-31页 |
2.1.4 传统空间布局理论 | 第31-32页 |
2.2 空间设计理论 | 第32-34页 |
2.2.1 外部模数理论 | 第32页 |
2.2.2 尺度比例关系 | 第32-34页 |
2.3 视觉原理 | 第34-37页 |
第3章 四川名人纪念园林总体布局特征 | 第37-67页 |
3.1 结构体系 | 第37-51页 |
3.1.1 分层结构 | 第39-42页 |
3.1.2 山水格局 | 第42-49页 |
3.1.3 整体布局 | 第49-51页 |
3.2 空间层次 | 第51-56页 |
3.2.1 环绕式园林的空间层次 | 第51-53页 |
3.2.2 混合式园林的空间层次 | 第53-55页 |
3.2.3 环绕式与混合式园林空间层次的特点和异同 | 第55-56页 |
3.3 路径组织 | 第56-67页 |
3.3.1 路径 | 第56-63页 |
3.3.2 路径与景面的关系 | 第63-65页 |
3.3.3 路径与视线的关系 | 第65-67页 |
第4章 四川名人纪念园林空间组织特征 | 第67-103页 |
4.1 视觉特征 | 第67-86页 |
4.1.1 停点分析 | 第67-75页 |
4.1.2 水平视角控制层级 | 第75-76页 |
4.1.3 垂直视角控制层级及视距分析 | 第76-78页 |
4.1.4 D/H分析 | 第78-86页 |
4.2 空间分割 | 第86-88页 |
4.2.1 水平空间 | 第86-88页 |
4.2.2 垂直空间 | 第88页 |
4.3 空间造景 | 第88-98页 |
4.3.1 主配手法 | 第88-90页 |
4.3.2 渗透手法 | 第90-92页 |
4.3.3 障景手法 | 第92-94页 |
4.3.4 漏景手法 | 第94页 |
4.3.5 框景手法 | 第94-96页 |
4.3.6 对景手法与分景手法 | 第96-97页 |
4.3.7 借景手法 | 第97-98页 |
4.4 植物空间效应 | 第98-103页 |
4.4.1 二维景面 | 第98-99页 |
4.4.2 三维空间 | 第99-102页 |
4.4.3 四维作用 | 第102-103页 |
第5章 四川名人纪念园林意境与情感的营造 | 第103-112页 |
5.1 物质空间的意境营造 | 第103-108页 |
5.1.1 构建形境 | 第104页 |
5.1.2 联想色境 | 第104-105页 |
5.1.3 体悟声境 | 第105-106页 |
5.1.4 沁人香境 | 第106-107页 |
5.1.5 生趣味境 | 第107-108页 |
5.2 精神序列建构 | 第108-112页 |
5.2.1 意识形态 | 第108-109页 |
5.2.2 文化背景 | 第109-112页 |
第6章 四川名人纪念园林布局与空间特色对四川当代地域景观创作的启示 | 第112-126页 |
6.1 四川传统园林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112-116页 |
6.1.1 优势 | 第112-115页 |
6.1.2 局限性 | 第115-116页 |
6.2 四川名人纪念园林布局与空间特色对当代景观要素的借鉴意义 | 第116-123页 |
6.2.1 园林实体层面 | 第116-122页 |
6.2.2 精神感受层面 | 第122-123页 |
6.3 当代景观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 第123-126页 |
6.3.1 形式美的使用 | 第123-124页 |
6.3.2 情景交融的缺失 | 第124页 |
6.3.3 构园要素的堆砌 | 第124-126页 |
第7章 实例——望江楼锦竹轩&清漪苑景区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 | 第126-157页 |
7.1 项目前期分析 | 第126-132页 |
7.1.1 项目背景 | 第126页 |
7.1.2 区位分析 | 第126-128页 |
7.1.3 基地现状分析 | 第128-131页 |
7.1.4 现状评估与功能调整 | 第131-132页 |
7.2 概念构思 | 第132-137页 |
7.2.1 文化背景 | 第132-133页 |
7.2.2 设计定位和策略 | 第133-134页 |
7.2.3 更新策划 | 第134-137页 |
7.3 更新规划 | 第137-157页 |
7.3.1 设计总图 | 第137-139页 |
7.3.2 水系更新 | 第139-142页 |
7.3.4 节点规划 | 第142-154页 |
7.3.5 植物优化配置 | 第154-157页 |
结论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65-166页 |
附录:望江楼锦竹轩&清漪苑景观改造与更新设计图纸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