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城市区域性公园POE(使用状况评价)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公园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3 研究内容第1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3-18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第20-32页
    2.1 公园绿地及城市区域性公园概念概述第20-23页
        2.1.1 城市绿地、公园与公园绿地第20-21页
        2.1.2 公园绿地的分类及区域性公园界定第21-23页
    2.2 POE相关理论概述第23-28页
        2.2.1 POE的内涵第23-24页
        2.2.2 POE基本范式第24-25页
        2.2.3 POE评价取向说明第25-26页
        2.2.4 POE应用于城市公园评价中的理论支持第26-28页
    2.3 城市公园POE(使用状况评价)研究的一般过程概述第28-32页
        2.3.1 准备阶段第28-29页
        2.3.2 实施阶段第29-31页
        2.3.3.评价总结阶段第31-32页
第三章 苏州方洲公园基本概况第32-39页
    3.1 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概况第32-34页
        3.1.1 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与人口概况第32-33页
        3.1.2 工业园区公园概况第33-34页
    3.2 方洲公园概况第34-38页
        3.2.1 方洲公园周边环境与交通概况第34-35页
        3.2.2 方洲公园基本情况第35-38页
    3.3 方洲公园评价类型与评价主体说明第38页
    3.4“结构—人文”复合评价模式的确定第38-39页
第四章 苏州方洲公园使用状况定性研究第39-62页
    4.1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前期探究第39-46页
        4.1.1 现场初步踏勘第39-41页
        4.1.2 文档资料分析第41-45页
        4.1.3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前期探究小结第45-46页
    4.2 方洲公园意象认知与情感评价第46-56页
        4.2.1 方洲公园意象认知研究——基于认知地图第47-53页
        4.2.2 方洲公园情感评价研究——基于评价地图第53-55页
        4.2.3 方洲公园意象认知与情感评价小结第55-56页
    4.3 方洲公园使用者环境行为研究第56-62页
        4.3.1 方洲公园使用者环境行为观察与分析第56-60页
        4.3.2 方洲公园使用者环境行为研究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苏州方洲公园使用状况量化评价研究第62-84页
    5.1 模糊综合评价简介与步骤概述第62-63页
    5.2 评价因子集的确定与相关说明第63-69页
        5.2.1.评价因子集的构建思路与原则第63-64页
        5.2.2 具体评价因子集的构建第64-68页
        5.2.3 评价因子的量化与标准化第68-69页
    5.3 评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69-73页
    5.4 权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73-75页
    5.5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模糊综合评价与定级第75-77页
    5.6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各评价因子均值分析第77-82页
    5.7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量化评价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苏州方洲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结果与优化建议第84-91页
    6.1 方洲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结果第84-87页
        6.1.1 方洲公园优点总结第84-85页
        6.1.2 方洲公园存在不足第85-87页
    6.2 方洲公园优化建议第87-91页
        6.2.1 改善公园水景观视觉质量,增强公园水景区域使用率第87-88页
        6.2.2 服务性建筑融入市场运作,发挥服务性建筑实用功能第88页
        6.2.3 优化景观休息亭位置分布,相应增设休息设施,提高使用率第88页
        6.2.4 优化公园园灯、标识系统、停车场等公用设施设置状况第88-89页
        6.2.5 加强地域文化内涵塑造,增强公园场所精神第89页
        6.2.6 加强公园文明使用宣传力度,健全公园管理法律体系第89-90页
        6.2.7 加强对特殊群体使用需求的关注,改善公园无障碍设计状况第90-9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7.1 研究总结第91-92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98-99页
附录第9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点聚焦式菲涅尔聚光光伏光热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四川名人纪念园林布局与空间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