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3 创新点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在即时通讯新媒体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对纸质媒介微信公众号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2.1 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 第21-22页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 | 第21-22页 |
2.1.2 纸质媒介开辟微信公众平台是时代趋势 | 第22页 |
2.2 微信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2.2.1 微信用户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2.2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3 微信功能特征 | 第24页 |
2.3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征研究 | 第24-26页 |
2.3.1 传播模式 | 第24-26页 |
2.3.2 传播特征 | 第26页 |
2.4 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会影响 | 第26-29页 |
2.4.1 新技术变革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 | 第26-27页 |
2.4.2 促进传统媒体自我改革 | 第27页 |
2.4.3 影响了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成都商报官方微信的传播内容研究 | 第29-46页 |
3.1 成都商报官方微信概述 | 第29-30页 |
3.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31-34页 |
3.3.1 样本选择 | 第31页 |
3.3.2 构建类目 | 第31-33页 |
3.3.3 编码、数据统计和信度检验 | 第33-34页 |
3.4 内容分析的研究发现 | 第34-43页 |
3.4.1 议题内容及其来源 | 第34-36页 |
3.4.2 议题内容类型及其特征 | 第36-43页 |
3.5 议题内容分析结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基于成都商报官方微信传播内容的传播效果研究 | 第46-57页 |
4.1 传播效果研究概述 | 第46-47页 |
4.1.1 传播效果理论依据 | 第46-47页 |
4.1.2 传播效果研究目的 | 第47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47-49页 |
4.2.1 研究变量 | 第47-48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48-49页 |
4.3 问卷调查研究 | 第49-51页 |
4.3.1 问卷调查目的和研究问题 | 第49页 |
4.3.2 问卷发放和抽样 | 第49-50页 |
4.3.3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4.3.4 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 第50-51页 |
4.3.5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55页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3页 |
4.4.2 传播效果的统计分析 | 第53-55页 |
4.5 结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成都商报官方微信提升影响力的策略分析 | 第57-61页 |
5.1 优质的内容是第一生产力 | 第57-59页 |
5.1.1 保持娱乐精神,加强再编辑能力 | 第57页 |
5.1.2 重视原创性文章,加大力度 | 第57-58页 |
5.1.3 立足本地,继续加强生活服务类信息的推送 | 第58页 |
5.1.4 必须要增加社会新闻类别以满足受众需求 | 第58页 |
5.1.5 降低广告的内容比例 | 第58-59页 |
5.2 着力发展新媒体矩阵 | 第59页 |
5.3 微信平台微信平台可以寻求跨界服务 | 第59-60页 |
5.4 加强对用户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60页 |
5.5 与用户的互动需有诚意更要有创意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