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江永民瑶传统聚落与建筑特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课题的界定第14-16页
        1.2.1 “民瑶”释义第14页
        1.2.2 研究的空间范围第14-15页
        1.2.3 研究的时间范围第15页
        1.2.4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5-16页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6-20页
        1.3.1 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第16-18页
        1.3.2 建筑学领域相关研究第18-19页
        1.3.3 研究现状总结与问题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20-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江永民瑶聚落与建筑的自然、人文背景第22-33页
    2.1 江永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第22-23页
    2.2 民瑶身份的建构历史第23-25页
        2.2.1 民瑶的族源构成第23-24页
        2.2.2 族群的建构历史第24-25页
    2.3 自然条件与生产方式第25-27页
        2.3.1 自然条件第25-26页
        2.3.2 生产方式第26-27页
    2.4 家庭生活与社会组织第27-30页
        2.4.1 家庭规模第27-29页
        2.4.2 婚姻方式第29页
        2.4.3 社会组织第29-30页
    2.5 信仰与语言第30-33页
        2.5.1 多元信仰第30-31页
        2.5.2 儒家文化第31页
        2.5.3 民瑶的语言第31-33页
第3章 江永民瑶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第33-53页
    3.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内涵第33页
    3.2 民瑶聚落的选址要素第33-35页
        3.2.1 军防要求第33-34页
        3.2.2 朴素风水观第34-35页
    3.3 民瑶聚落的生长机制第35-38页
        3.3.1 小家庭制与单元分裂第35-36页
        3.3.2 人口增长与聚落变迁第36-37页
        3.3.3 观念转化与聚落转移第37-38页
    3.4 民瑶聚落的组织形态第38-40页
        3.4.1 宗族组织下的组团布局第38-39页
        3.4.2 土地节约下的集中布局第39-40页
        3.4.3 交通导向下的线性布局第40页
    3.5 民瑶聚落的空间层次第40-43页
        3.5.1 军事防御下的防守体系层级第40-41页
        3.5.2 信仰习俗下的精神空间层级第41-43页
    3.6 民瑶聚落的构成要素第43-52页
        3.6.1 点状要素第43-49页
        3.6.2 线状要素第49-51页
        3.6.3 面状要素第51-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江永民瑶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第53-74页
    4.1 平面布局及类型第53-59页
        4.1.1 A型民居的基型与衍化类型第53-56页
        4.1.2 B型民居的基型与衍化类型第56-58页
        4.1.3 家庭模式及空间分配第58-59页
    4.2 空间要素及尺度第59-65页
        4.2.1 明厅与暗房第59-62页
        4.2.2 阁楼第62页
        4.2.3 厢房第62-63页
        4.2.4 天井第63-65页
    4.3 结构形式与构造第65-67页
        4.3.1 两种结构形式第65-66页
        4.3.2 墙体构造做法第66-67页
    4.4 立面样式与造型第67-70页
        4.4.1 屋顶第67-68页
        4.4.2 外墙第68-69页
        4.4.3 入口第69-70页
    4.5 装饰母题及手法第70-73页
        4.5.1 装饰母题第70-71页
        4.5.2 木雕装饰第71-72页
        4.5.3 石雕灰塑第72页
        4.5.4 彩画题字第72-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民瑶与瑶、汉传统聚落与建筑的比较研究第74-98页
    5.1 比较研究的意义与参照对象第74-76页
        5.1.1 比较研究的意义第74页
        5.1.2 比较研究中的参照对象第74-76页
    5.2 从“民”身份出发的建筑特征比较研究第76-84页
        5.2.1 与高山瑶建筑形制的比较第76-78页
        5.2.2 与永州、梧州地区汉族建筑形制的比较第78-83页
        5.2.3 建筑特征比较小结第83-84页
    5.3 从“瑶”身份出发的聚落特征比较研究第84-93页
        5.3.1 选址与分布第85-86页
        5.3.2 防灾措施第86-88页
        5.3.3 聚居形态第88-90页
        5.3.4 道路结构第90-91页
        5.3.5 公共建筑第91-93页
        5.3.6 聚落特征比较小结第93页
    5.4 江永民瑶传统聚落与建筑特征总结与成因分析第93-97页
        5.4.1 特征总结第93-95页
        5.4.2 形成机制第95-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5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第105-106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营造研究
下一篇:武汉奥运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