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2-15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1.4.1 关于外部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2 关于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3 关于“日常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 | 第28-52页 |
2.1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历史研究 | 第28-42页 |
2.1.1 岭南传统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 | 第28-34页 |
2.1.2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 | 第34-42页 |
2.2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42-50页 |
2.2.1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42-46页 |
2.2.2 待解决的问题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营造解析 | 第52-72页 |
3.1 “公共性”、“日常性”的理论解析 | 第52-58页 |
3.1.1 空间的公共性 | 第52-55页 |
3.1.2 “日常性”的空间 | 第55-58页 |
3.2 “日常性”介入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价值 | 第58-60页 |
3.2.1 “日常性”空间研究选取岭南地区的原因 | 第58页 |
3.2.2 “日常性”岭南外部公共空间的价值 | 第58-60页 |
3.3 “日常性”的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 第60-62页 |
3.3.1 主体要素 | 第60页 |
3.3.2 事件要素 | 第60-61页 |
3.3.3 空间要素 | 第61-62页 |
3.4 岭南居民日常生活习性与行为研究 | 第62-71页 |
3.4.1 岭南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 | 第62-64页 |
3.4.2 岭南居民日常生活习性特征 | 第64-66页 |
3.4.3 岭南居民日常生活事件与活动 | 第66-68页 |
3.4.4 岭南居民日常生活与外部公共空间的关联模式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营造原则与策略 | 第72-113页 |
4.1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营造原则 | 第72-76页 |
4.1.1 “日常性”营造的出发点——以人为本 | 第72-73页 |
4.1.2 开放平等原则 | 第73页 |
4.1.3 多元混合原则 | 第73-74页 |
4.1.4 碎片重构原则 | 第74-75页 |
4.1.5 常识认同原则 | 第75页 |
4.1.6 弹性适度原则 | 第75-76页 |
4.1.7 因地制宜原则 | 第76页 |
4.2 岭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营造策略 | 第76-112页 |
4.2.1 延续岭南日常生活逻辑——传统空间模式的现代演绎 | 第76-87页 |
4.2.2 引入岭南日常生活要素——生活化场景空间的再现与融合 | 第87-102页 |
4.2.3 契合岭南现代生活需求——创建公共与开放的多元化空间 | 第102-107页 |
4.2.4 适应岭南自然气候环境——塑造气候与功能双适应的空间 | 第107-110页 |
4.2.5 尊重日常生活的变化与生长——探索有机生长的弹性空间模式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总结 | 第113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13-114页 |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件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