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大刍草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遗传评价与重要性状 QTL 定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前言第11-23页
    1.1 玉米的驯化第11-17页
        1.1.1 玉米驯化的意义第11页
        1.1.2 玉米的驯化进程第11-13页
            1.1.2.1 玉米的起源假说第11-12页
            1.1.2.2 玉米的祖先大刍草第12-13页
        1.1.3 玉米驯化相关QTL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第17-20页
        1.2.1 QTL定位原理第17页
        1.2.2 QTL定位群体第17-19页
        1.2.3 QTL定位方法第19-20页
    1.3 分子标记发展第20-21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2.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3页
    2.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3 群体构建第24-25页
    2.4 田间试验第25页
    2.5 表型评价第25页
    2.6 表型数据分析第25-26页
    2.7 基因型分析第26页
    2.8 图谱的构建第26页
    2.9 QTL分析第26页
    2.10 QTL命名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69页
    3.1 BC_2-RILs群体及SNP标记的质量控制第27-28页
    3.2 bin的构建第28-29页
    3.3 bin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9-32页
    3.4 SNP基因型分析第32-33页
    3.5 BC_2-RILs群体的遗传评价第33-34页
    3.6 表型分析第34-36页
        3.6.1 BC_2-RILs各性状的表型分析第34-35页
        3.6.2 BC_2-RILs各性状间表型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3.7 BC_2-RILs QTL定位结果第36-67页
        3.7.1 株型性状QTL定位结果第37-40页
            3.7.1.1 株高QTL定位结果第37-38页
            3.7.1.2 穗位高QTL定位结果第38页
            3.7.1.3 穗位节茎粗QTL定位结果第38页
            3.7.1.4 穗位叶片宽QTL定位结果第38页
            3.7.1.5 雄穗主轴长QTL定位结果第38-39页
            3.7.1.6 雄穗分枝数QTL定位结果第39页
            3.7.1.7 雌穗柄长QTL定位结果第39页
            3.7.1.8 总雌穗数QTL定位结果第39-40页
        3.7.2 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第40-67页
            3.7.2.1 穗长QTL定位结果第40页
            3.7.2.2 穗粗QTL定位结果第40-41页
            3.7.2.3 穗行数QTL定位结果第41页
            3.7.2.4 行粒数QTL定位结果第41页
            3.7.2.5 百粒重QTL定位结果第41-67页
    3.8 QTL富集区第67-69页
4.讨论第69-75页
    4.1 玉米改良相关的遗传位点第69-71页
    4.2 玉米驯化相关的遗传位点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1 各性状表型值频率分布图第80-81页
附录2 BC_2-RIL_S群体部分表型图片第81-82页
附录3 各性状表型相关性分析第82-83页
附录4 QTL定位结果第83-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井43号茶树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与PPO Ⅲ-2、PPO Ⅴ-3性质研究
下一篇:一个人工合成玉米群体的基因组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