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1.2.1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9-22页 |
1.2.3 灌区水资源分配及风险研究 | 第22-25页 |
1.2.4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研究 | 第25-26页 |
1.2.5 多变量分析计算研究 | 第26-27页 |
1.2.6 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27-2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水稻控势灌溉机制研究及模型 | 第31-57页 |
2.1 旱作水稻田间试验布置 | 第31-34页 |
2.1.1 试验设计与资料搜集 | 第31-33页 |
2.1.2 模型资料搜集 | 第33-34页 |
2.2 水稻产量响应规律分析 | 第34-38页 |
2.2.1 不同水分条件对旱作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 第34页 |
2.2.2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作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 第34页 |
2.2.3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作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 第34-36页 |
2.2.4 不同灌水量对产量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2.3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 第38-42页 |
2.3.1 典型模型比较 | 第39-41页 |
2.3.2 Jensen模型精度评价 | 第41页 |
2.3.3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总结 | 第41-42页 |
2.4 模型简介 | 第42-48页 |
2.4.1 模型研究背景 | 第42-43页 |
2.4.2 模型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2.4.3 模型计算步骤 | 第44-47页 |
2.4.4 模型功能特征 | 第47页 |
2.4.5 模型现有应用 | 第47-48页 |
2.5 基于AquaCrop模型的旱作水稻生产力模拟 | 第48-55页 |
2.5.1 模型数据库建立 | 第48-50页 |
2.5.2 模型参数调试 | 第50-51页 |
2.5.3 作物产量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3 考虑生物多样性条件下田间需水量研究 | 第57-65页 |
3.1 农田土壤动物生物量调查 | 第57页 |
3.2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57-59页 |
3.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7-58页 |
3.2.2 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 | 第58-59页 |
3.3 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 第59-61页 |
3.3.1 农田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 第59-60页 |
3.3.2 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 第60页 |
3.3.3 不同处理农田土壤动物相似性分析 | 第60-61页 |
3.4 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61-64页 |
3.4.1 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 第61-62页 |
3.4.2 土壤动物群落与控制水位关系分析 | 第62-63页 |
3.4.3 土壤动物群落与灌溉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3.5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田间需水量阈值 | 第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灌区水库—塘堰联合供水模式水量分配计算方法研究 | 第65-79页 |
4.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65-68页 |
4.1.1 Copula函数理论简介 | 第65-68页 |
4.1.2 灌区“千公顷”灌溉单元的描述 | 第68页 |
4.2 水库—塘堰联合供水组合模式的数学表达 | 第68-71页 |
4.2.1 条件期望组合模式 | 第69-70页 |
4.2.2 最可能发生组合模式 | 第70-71页 |
4.3 研究应用 | 第71-75页 |
4.3.1 研究区简介 | 第71页 |
4.3.2 灌溉需水量计算 | 第71-72页 |
4.3.3 塘堰净灌溉水量匡算 | 第72页 |
4.3.4 边缘分布的确定 | 第72-74页 |
4.3.5 Copula函数拟合检验 | 第74-75页 |
4.4 成果分析 | 第75-77页 |
4.4.1 基于条件期望组合的水库供水量计算 | 第75-77页 |
4.4.2 基于最可能发生组合的水库供水量计算 | 第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灌区水库—塘堰联合供水模式失效风险计算方法研究 | 第79-89页 |
5.1 水库—塘堰联合供水模式失效的数学表述 | 第79-81页 |
5.1.1 系统失效风险描述 | 第79-80页 |
5.1.2 水库—塘堰联合供水模式风险数学表述 | 第80-81页 |
5.2 基于预测精度的Copula函数优选 | 第81-83页 |
5.3 应用研究 | 第83-88页 |
5.3.1 基于Copula函数的联合供水模式失效风险分析 | 第84-86页 |
5.3.2 基于不同水平年的灌溉供水策略分析 | 第86-88页 |
5.3.3 两种优选Copula函数的分析研究 | 第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89-104页 |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89-90页 |
6.2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循环修正方法研究 | 第90-93页 |
6.2.1 基本思路 | 第90-91页 |
6.2.2 求解步骤 | 第91页 |
6.2.3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 第91页 |
6.2.4 组合评价方法 | 第91-93页 |
6.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PCA-Copula方法研究 | 第93-95页 |
6.3.1 基本思路 | 第93页 |
6.3.2 标准化处理 | 第93-94页 |
6.3.3 主成分分析 | 第94页 |
6.3.4 PCA-Copula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94-95页 |
6.4 应用研究 | 第95-96页 |
6.4.1 研究区概况 | 第95页 |
6.4.2 数据来源 | 第95-96页 |
6.5 基于循环修正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 第96-98页 |
6.5.1 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 第96页 |
6.5.2 循环修正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6.5.3 灌溉用水效率主控因素分析 | 第97-98页 |
6.6 基于PCA-Copula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 第98-103页 |
6.6.1 主成分因子分析 | 第98页 |
6.6.2 优选边缘分布函数 | 第98-100页 |
6.6.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 第100-102页 |
6.6.4 PCA-Copula评价法与熵值法及突变理论评价法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4-106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6页 |
7.3 本文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