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 第12-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财政预算 | 第12页 |
2.1.2 财政预算执行 | 第12页 |
2.1.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 第12-13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2.3 相关理论借鉴 | 第16-20页 |
2.3.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16-17页 |
2.3.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7-18页 |
2.3.3 免疫系统理论 | 第18页 |
2.3.4 审计的国家治理论 | 第18-20页 |
3 我国财政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3.1 我国财政审计职能定位和法制体系构建历程 | 第20-22页 |
3.1.1 起步发展阶段(1954-1976 年) | 第20页 |
3.1.2 建设奠基阶段(1978-1988 年) | 第20-21页 |
3.1.3 建设初级阶段(1989-1994 年) | 第21页 |
3.1.4 建设发展阶段(1995-2012 年) | 第21页 |
3.1.5 建设改革完善阶段(2013 年至今) | 第21-22页 |
3.2 我国财政审计技术发展变化过程 | 第22-23页 |
3.2.1 从账务审计到制度审计转变 | 第22页 |
3.2.2 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确定 | 第22页 |
3.2.3 绩效导向审计技术发展 | 第22-23页 |
4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4.1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现状 | 第23-26页 |
4.1.1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23页 |
4.1.2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标准建设现状 | 第23-24页 |
4.1.3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4.2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4.2.1 审计独立性不强 | 第26页 |
4.2.2 审计标准化程度较低 | 第26-27页 |
4.2.3 审计内容范围不完整 | 第27页 |
4.2.4 绩效审计推进滞后 | 第27-28页 |
4.2.5“屡审屡犯”问题突出 | 第28-29页 |
4.2.6 各地审计效果差异较大 | 第29-31页 |
5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践探索:以重庆市为例 | 第31-37页 |
5.1 重庆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索的基本做法 | 第31-32页 |
5.2 重庆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索取得的经验 | 第32-35页 |
5.2.1 整合审计力量,突破组织方式 | 第32-33页 |
5.2.2 关注热点难点,拓展审计内容 | 第33-34页 |
5.2.3 转变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 | 第34页 |
5.2.4 综合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成效 | 第34-35页 |
5.3 重庆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索存在的不足 | 第35-37页 |
5.3.1 审计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 第35页 |
5.3.2 审计独立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 第35-36页 |
5.3.3 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尚不明确 | 第36-37页 |
6 完善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对策建议 | 第37-44页 |
6.1 完善审计体制改革,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 第37-38页 |
6.2 统一审计标准规范,注重审计理论创新 | 第38-40页 |
6.3 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 第40-41页 |
6.4 增强宏观大局意识,推动完善体制机制 | 第41页 |
6.5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升审计实施效果 | 第41-42页 |
6.6 建立完善基础制度,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