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9-21页 |
第2章 驰名商标运营法律理论综述 | 第21-25页 |
2.1 驰名商标运营的法律概念 | 第21页 |
2.2 驰名商标运营的法律内涵 | 第21-22页 |
2.3 驰名商标运营法律模式 | 第22-23页 |
2.3.1 扩张型驰名商标运营模式 | 第22-23页 |
2.3.2 收缩型驰名商标运营模式 | 第23页 |
2.4 驰名商标运营的法律层面 | 第23-24页 |
2.4.1 产业的配置(重置)问题 | 第23页 |
2.4.2 公司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 | 第23-24页 |
2.4.3 商标中介服务机构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驰名商标运营的国内外法律环境 | 第25-35页 |
3.1 国内外驰名商标创造阶段的法律环境 | 第25-27页 |
3.1.1 国内外商标在华注册数据统计 | 第25-26页 |
3.1.2 国内外品牌价值差距明显 | 第26页 |
3.1.3 我国驰名商标建设急需提升 | 第26-27页 |
3.2 驰名商标评估国内外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3.2.1 国外商标评估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 第27页 |
3.2.2 我国驰名商标评估法律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3.3 国内外驰名商标运用法律环境对比 | 第28-29页 |
3.3.1 国外驰名商标的有效运用 | 第28页 |
3.3.2 国内驰名商标运用仍处于基础层面 | 第28-29页 |
3.4 驰名商标保护的国内外法律环境 | 第29-33页 |
3.4.1 驰名商标保护的国内外立法现状 | 第29-32页 |
3.4.2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难点和重点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驰名商标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5-47页 |
4.1 驰名商标创造阶段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5-39页 |
4.1.1 驰名商标创造体系制度缺失 | 第35-37页 |
4.1.2 企业缺乏驰名商标创造经营理念 | 第37-39页 |
4.1.3 我国商标中介服务组织专业能力不足 | 第39页 |
4.2 驰名商标价值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9-42页 |
4.2.1 商标评估制度和体系尚未建立 | 第39-40页 |
4.2.2 企业驰名商标评估认知不足 | 第40-41页 |
4.2.3 商标评估中介发展滞后 | 第41-42页 |
4.3 我国驰名商标运用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42-44页 |
4.3.1 缺乏驰名商标运用基础 | 第42页 |
4.3.2 企业忽视驰名商标运用 | 第42-44页 |
4.3.3 商标中介机构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 第44页 |
4.4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中的法律问题 | 第44-46页 |
4.4.1 我国商标保护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 第44-45页 |
4.4.2 企业驰名商标保护能力欠缺 | 第45-46页 |
4.4.3 商标中介机构预警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 第47-65页 |
5.1 创建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的理论支撑 | 第47-51页 |
5.1.1 创建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的期望与质疑 | 第47-48页 |
5.1.2 创建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的立法基础与法理分析 | 第48-49页 |
5.1.3 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 第49-50页 |
5.1.4 建设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创新点 | 第50-51页 |
5.2 权利基础的创新利益保护 | 第51-54页 |
5.2.1 驰名商标权利归属争议 | 第51-52页 |
5.2.2 驰名商标权利民法探源 | 第52-53页 |
5.2.3 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权利配置原则和法律建议 | 第53-54页 |
5.3 商标评估法治化建设 | 第54-58页 |
5.3.1 我国商标评估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54页 |
5.3.2 我国商标评估问题法理分析 | 第54-56页 |
5.3.3 建立商标评估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56页 |
5.3.4 我国商标评估法律制度设想 | 第56-58页 |
5.4 我国驰名商标的绩效化运用 | 第58-61页 |
5.4.1 我国驰名商标无法有效运用 | 第58页 |
5.4.2 我国驰名商标运用的绩效化转变 | 第58-60页 |
5.4.3 驰名商标运用基本法律原则 | 第60页 |
5.4.4 打造一站式驰名商标运用转化平台 | 第60-61页 |
5.5 驰名商标保护的利益平衡和扩张 | 第61-64页 |
5.5.1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页 |
5.5.2 驰名商标保护原则解析 | 第61-63页 |
5.5.3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发展趋势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第6章 构建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机制的法律建议 | 第65-82页 |
6.1 建立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和配套体系 | 第65-69页 |
6.1.1 驰名商标运营法律制度建设 | 第65-67页 |
6.1.2 驰名商标运营制度配套体系建设 | 第67-69页 |
6.2 建设现代企业驰名商标运营管理模式 | 第69-76页 |
6.2.1 建立企业驰名商标储备 | 第69-71页 |
6.2.2 正确认识驰名商标评估价值 | 第71页 |
6.2.3 加强我国企业驰名商标运用能力 | 第71-74页 |
6.2.4 建立我国企业驰名商标风险防范体系 | 第74-76页 |
6.3 建设国际化商标中介服务制度 | 第76-79页 |
6.3.1 商标中介服务制度建设规划 | 第76-77页 |
6.3.2 建立现代驰名商标中介服务体系 | 第77-79页 |
6.4 建立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机制 | 第79-81页 |
6.4.1 构建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机制 | 第79页 |
6.4.2 驰名商标运营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第79-80页 |
6.4.3 我国驰名商标运营机制详解 | 第80-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