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第12页 |
1.3.3 关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创新之处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环境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环境审计 | 第17页 |
2.1.2 经济责任审计 | 第17页 |
2.1.3 环境责任审计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受托环境责任观 | 第17-1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2.3 外部不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页 |
2.2.5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9-21页 |
3 环境责任审计方案的理论框架 | 第21-30页 |
3.1 环境责任审计的目标 | 第21-22页 |
3.2 环境责任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 第22-23页 |
3.2.1 环境责任审计的主体 | 第22-23页 |
3.2.2 环境责任审计的客体 | 第23页 |
3.3 环境责任审计的依据 | 第23-24页 |
3.3.1 政府制定的环境法规 | 第23-24页 |
3.3.2 环境标准 | 第24页 |
3.3.3 财务会计核算准则 | 第24页 |
3.3.4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 第24页 |
3.4 环境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4-27页 |
3.4.1 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5页 |
3.4.2 内部环境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5-26页 |
3.4.3 社会环境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6-27页 |
3.5 环境责任审计的方法 | 第27-30页 |
3.5.1 审阅法 | 第27页 |
3.5.2 调查法 | 第27页 |
3.5.3 观察法 | 第27-28页 |
3.5.4 面询法 | 第28页 |
3.5.5 环境效益费用结合法 | 第28-30页 |
4 环境责任审计方案案例应用 | 第30-36页 |
4.1 背景资料 | 第30页 |
4.2 审计方案 | 第30-36页 |
4.2.1 审计目标 | 第30页 |
4.2.2 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 第30-31页 |
4.2.3 审计的依据 | 第31页 |
4.2.4 审计的内容 | 第31-33页 |
4.2.5 审计的方法 | 第33-35页 |
4.2.6 审计成果 | 第35-36页 |
5 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5.1 存在的不足 | 第36-37页 |
5.1.1 环境责任审计的会计账目无法可依 | 第36页 |
5.1.2 环境责任审计内容不够深入 | 第36页 |
5.1.3 环境责任审计与环境审计界限模糊 | 第36-37页 |
5.1.4 审计调查了解不够充分 | 第37页 |
5.1.5 审计任务和力量相矛盾 | 第37页 |
5.2 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5.2.1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第37-38页 |
5.2.2 审计独立性的欠缺 | 第38页 |
5.2.3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 | 第38页 |
5.2.4 审计方法缺乏多样化 | 第38-39页 |
5.2.5 环境责任审计专业性强 | 第39-40页 |
6 环境责任审计结论和建议 | 第40-43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4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0-43页 |
6.2.1 健全审计法规体系,使资源资产核算有法可依 | 第40-41页 |
6.2.2 加强审计独立性,深化环境责任审计内容 | 第41页 |
6.2.3 构建环境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多种审计相结合 | 第41页 |
6.2.4 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充分进行审前调查 | 第41-42页 |
6.2.5 培养资源环境审计人才,承担重点审计任务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