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借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2页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第14-15页
        1.5.1 创新点第14页
        1.5.2 不足之处第14-15页
2.儒家生命观概述第15-2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8页
        2.1.1 生命观第15页
        2.1.2 儒家生命观第15-18页
    2.2 儒家生命的主要思想第18-22页
        2.2.1 尊重自然生命第18-19页
        2.2.2 注重家庭生命第19-20页
        2.2.3 强调社会生命第20-21页
        2.2.4 崇尚精神生命第21-22页
    2.3 儒家生命思想的价值导向第22-25页
        2.3.1 生命价值追求的本质第22-23页
        2.3.2 强调生命道德原则第23-24页
        2.3.3 积极践行生命实践第24-25页
    2.4 儒家生命思想的积极因素第25-29页
        2.4.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25-26页
        2.4.2 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第26-27页
        2.4.3 追求人与自身的和谐第27-29页
3.儒家生命观的主要内容第29-41页
    3.1 以“向死而生”为核心的自然生命观第29-32页
        3.1.1 重生轻死的人生价值观第29-30页
        3.1.2“至德”的养生观第30-31页
        3.1.3 乐观的人生态度第31-32页
    3.2 以“孝”为根本的家庭生命观第32-34页
        3.2.1 孝在于爱己第32页
        3.2.2 孝在于奉养第32页
        3.2.3 孝在于敬养第32-33页
        3.2.4 孝终于“泛爱众”第33-34页
    3.3 以“和为贵”的社会生命观第34-37页
        3.3.1 和谐至上的处世态度第34-35页
        3.3.2“义以为上”的利益观第35-36页
        3.3.3“忠恕”之道的处事观第36-37页
    3.4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生命观第37-39页
        3.4.1 为政以德的道德依据第37-38页
        3.4.2 克己复礼的道德表现第38页
        3.4.3 杀身成仁的道德意志第38-39页
    3.5 以“内圣外王”为终极目标的精神生命观第39-41页
        3.5.1 对君子理想人格的目标追求第39-40页
        3.5.2 对圣人理想人格的精神向往第40-41页
4.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融入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第41-53页
    4.1 融入儒家生命思想的可行性第41-43页
        4.1.1 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第41页
        4.1.2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第41-42页
        4.1.3 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相契合第42页
        4.1.4 丰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第42-43页
    4.2 对于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第43-45页
        4.2.1 生命意识教育第43页
        4.2.2 生命关系教育第43-44页
        4.2.3 生命价值教育第44-45页
        4.2.4 生命智慧教育第45页
    4.3 树立儒家生命观念第45-48页
        4.3.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第45-46页
        4.3.2 正确建立科学养生观念第46-47页
        4.3.3 教育大学生乐观生活第47-48页
        4.3.4 培养大学生理性生命观第48页
    4.4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观念第48-53页
        4.4.1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第48-49页
        4.4.2 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第49页
        4.4.3 建立“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第49-50页
        4.4.4 生命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第50-53页
5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