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快速城镇化 | 第10-11页 |
1.1.2 北京市疏解非首都职能 | 第11页 |
1.1.3 人居环境逐年改善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研究若干视角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3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1.3.4 研究焦点:如何定位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城中村的地位 | 第17页 |
1.3.5 破题关键:准确掌握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需求所在 | 第17-18页 |
1.4 相关理论准备及概念提出 | 第18-21页 |
1.4.1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1.4.2 相关概念解释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北京城中村现状及产生原因 | 第24-32页 |
2.1 北京城中村现状 | 第24-27页 |
2.1.1 城中村概况 | 第24-26页 |
2.1.2 城中村产业 | 第26-27页 |
2.1.3 城中村环境 | 第27页 |
2.2 北京城中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2.2.1 前因: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趋利性 | 第27-28页 |
2.2.2 根本:二元环境 | 第28页 |
2.2.3 推拉力:城乡差异、住房供需关系 | 第28-30页 |
2.2.4 食租链关系:村集体-村民-流动人口利益关系 | 第30-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主体分析 | 第32-36页 |
3.1 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 | 第32-33页 |
3.2 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主要行为 | 第33-34页 |
3.3 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交分析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2015年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实地调研与分析 | 第36-60页 |
4.1 调研过程 | 第36-37页 |
4.1.1 调研准备 | 第36页 |
4.1.2 样本选择 | 第36-37页 |
4.1.3 实施阶段 | 第37页 |
4.2 调研结果及分析 | 第37-41页 |
4.3 城中村流动人口分析 | 第41-57页 |
4.3.1 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研究 | 第41-47页 |
4.3.2 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 | 第47-53页 |
4.3.3 城中村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分析 | 第53-57页 |
4.4 城中村流动人口层面分析总结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流动人口诉求下的城中村整治意愿研究 | 第60-68页 |
5.1 北京城中村整治意愿原则及策略 | 第60-61页 |
5.1.1 北京城中村整治意愿原则 | 第60页 |
5.1.2 北京城中村整治意愿策略 | 第60-61页 |
5.2 总体规划层面 | 第61-64页 |
5.2.1 城市总体目标 | 第61-62页 |
5.2.2 城市职能性质 | 第62页 |
5.2.3 城市发展模式 | 第62页 |
5.2.4 城市用地结构 | 第62-63页 |
5.2.5 交通体系规划 | 第63-64页 |
5.2.6 设施供应规划 | 第64页 |
5.3 控制性规划层面 | 第64-66页 |
5.3.1 建设开发控制 | 第64-65页 |
5.3.2 交通设施配置 | 第65页 |
5.3.3 居住空间规划 | 第65页 |
5.3.4 公共空间规划 | 第65-66页 |
5.3.5 景观风貌规划 | 第66页 |
5.4 城市设计层面 | 第66-67页 |
5.4.1 公用设施配置 | 第66-67页 |
5.4.2 城市标识凸显 | 第67页 |
5.4.3 环境空间设计 | 第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一 流动人口综合调研 | 第73-77页 |
附录二 城中村居民综合调研 | 第77-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