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问题提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1.2 研究框架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2.1 欺凌的涵义 | 第13-15页 |
2.1.1 传统欺凌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传统欺凌的普遍性 | 第14-15页 |
2.1.3 传统欺凌对受欺凌者的危害 | 第15页 |
2.2 网络欺凌的涵义 | 第15-17页 |
2.2.1 网络欺凌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网络欺凌的普遍性 | 第16-17页 |
2.2.3 网络欺凌的危害 | 第17页 |
2.3 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 | 第17-19页 |
2.3.1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 | 第17-18页 |
2.3.2 传统受欺凌与网络欺凌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 网络欺凌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4.1 挫折-攻击假说 | 第19-20页 |
2.4.2 一般压力理论 | 第20-21页 |
2.5 愤怒情绪 | 第21-23页 |
2.5.1 愤怒情绪的定义 | 第21-22页 |
2.5.2 愤怒情绪的结构划分 | 第22页 |
2.5.3 愤怒情绪与欺凌行为 | 第22-23页 |
2.5.4 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与网络欺凌 | 第23页 |
2.6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 第23-26页 |
2.6.1 认知情绪调节的涵义 | 第23-25页 |
2.6.2 情绪调节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3.3.1 传统欺凌量表 | 第27页 |
3.3.2 愤怒量表 | 第27-28页 |
3.3.3 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量表 | 第28页 |
3.3.4 认知情绪调节量表 | 第28页 |
3.3.5 网络欺凌量表 | 第28-29页 |
3.4 施测程序 | 第29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4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30-46页 |
4.1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网络欺凌的情况 | 第30-33页 |
4.1.1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网络欺凌的总体情况 | 第30-31页 |
4.1.2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网络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1-33页 |
4.2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网络欺凌的相关关系 | 第33-34页 |
4.3 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在传统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双重中介效应 | 第34-39页 |
4.4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愤怒对传统受欺凌与网络欺凌关系的中介作用的调节 | 第39-46页 |
4.4.1 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传统受欺凌、愤怒、网络欺凌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0-43页 |
4.4.2 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在传统受欺凌、愤怒、网络欺凌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3-46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6-53页 |
5.1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与网络欺凌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5.1.1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6页 |
5.1.2 中学生愤怒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5.1.3 中学生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5.1.4 中学生网络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页 |
5.2 中学生传统受欺凌、愤怒、反社会媒体内容接触与网络欺凌的关系 | 第48-50页 |
5.3 愤怒在传统受欺凌和网络欺凌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0页 |
5.4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传统受欺凌与网络欺凌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50-51页 |
5.5 愤怒、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传统受欺凌与网络欺凌关系中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1页 |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1页 |
5.7 相关的教育建议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