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产业带”的内涵及空间演化理论 | 第16-21页 |
2.1“产业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6页 |
2.2“产业带”发展类型及特征 | 第16-17页 |
2.3“产业带”演变过程及空间形态 | 第17-19页 |
2.4“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 | 第19页 |
2.5“经济带”与“产业带”的联系与区别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1-26页 |
3.1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的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3.2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产业结构及特点 | 第23-24页 |
3.3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协同度测算 | 第26-36页 |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26页 |
4.2 测度指标选取 | 第26-28页 |
4.2.1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协同度测算 | 第27页 |
4.2.2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相似系数测算 | 第27页 |
4.2.3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区位商 | 第27-28页 |
4.3 测算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4.3.1 产业结构相似性指数分析 | 第28-29页 |
4.3.2 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 | 第29-31页 |
4.3.3 区位商指数 | 第31-32页 |
4.4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带”的协同发展 | 第32-36页 |
4.4.1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点产业选择与确定 | 第32-33页 |
4.4.2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同质产业整合 | 第33-34页 |
4.4.3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异质产业培育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带空间结构演化 | 第36-44页 |
5.1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产业带”的形成演化机制 | 第36-37页 |
5.2 影响产业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37-39页 |
5.3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带”的发展轴 | 第39-41页 |
5.4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带”的增长点 | 第41-44页 |
5.4.1 经济走廊国内段节点城市的培育及功能定位 | 第41页 |
5.4.2 经济走廊国内段城市群的空间联系与发展布局 | 第41-44页 |
第六章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国内段产业带建设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6.1 规划引领:加快编制经济走廊“产业带”建设规划 | 第44页 |
6.2 设施先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发展 | 第44-45页 |
6.3 企业共赢: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 第45-46页 |
6.4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 第46页 |
6.5 信息共享: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