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建模与仿真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5页 |
2.1 交通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 第13-16页 |
2.1.1 交通流理论的分类和特点 | 第13-15页 |
2.1.2 交通建模与仿真的主要参数 | 第15-16页 |
2.2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第16-20页 |
2.2.1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2.2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2.3 元胞自动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20-25页 |
2.3.1 基本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0-22页 |
2.3.2 一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2-23页 |
2.3.3 二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车道的建模与仿真 | 第25-44页 |
3.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建模与仿真 | 第25-34页 |
3.1.1 NS模型 | 第25-27页 |
3.1.2 单车道的建模与仿真 | 第27-34页 |
3.2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建模与仿真 | 第34-44页 |
3.2.1 建立双车道模型 | 第34-37页 |
3.2.2 双车道的建模与仿真 | 第37-44页 |
第四章 单交叉口信号控制 | 第44-56页 |
4.1 信号控制的基本参数 | 第44-50页 |
4.1.1 交通流量的定义 | 第44页 |
4.1.2 信号周期的定义 | 第44-45页 |
4.1.3 绿信比的定义 | 第45-46页 |
4.1.4 饱和流量的定义 | 第46-47页 |
4.1.5 通行能力的定义 | 第47页 |
4.1.6 车道交通流量比的定义 | 第47-48页 |
4.1.7 饱和度的定义 | 第48页 |
4.1.8 延误时间的定义 | 第48-50页 |
4.2 单交叉口优化设计 | 第50-56页 |
4.2.1 单交叉口基本交通参数计算 | 第50-54页 |
4.2.2 优化设计单交叉口模型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多个交叉口的信号协调控制 | 第56-64页 |
5.1 多交叉口基本交通参数 | 第56-58页 |
5.1.1 信号周期的定义 | 第56-57页 |
5.1.2 车辆带速的定义 | 第57页 |
5.1.3 通过带的定义 | 第57-58页 |
5.1.4 绿信比的定义 | 第58页 |
5.1.5 相位差的定义 | 第58页 |
5.2 多交叉口优化设计 | 第58-64页 |
5.2.1 多交叉口道路的选择和交通状况 | 第58-59页 |
5.2.2 多交叉口道路的基本交通状况 | 第59-60页 |
5.2.3 协调优化多交叉口模型 | 第60-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