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小麦和玉米的重要地位 | 第8页 |
1.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8-11页 |
1.2.1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 | 第8-9页 |
1.2.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9-11页 |
1.2.2.1 品种 | 第9-10页 |
1.2.2.2 播期 | 第10页 |
1.2.2.3 种植密度 | 第10页 |
1.2.2.4 收获 | 第10-11页 |
1.3 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内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河南省小麦玉米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玉米籽粒机收的发展与要求 | 第12-14页 |
1.4.1 玉米籽粒机收的发展 | 第12-13页 |
1.4.2 玉米籽粒机收的要求 | 第13-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15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3.2.1 小麦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 第15页 |
3.2.2 小麦种植模式研究 | 第15页 |
3.2.3 玉米适宜播期与密度筛选试验 | 第15-16页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8页 |
3.3.1 冬小麦 | 第16-17页 |
3.3.1.1 生育时期群体特征调查及干物质积累 | 第16页 |
3.3.1.2 灌浆速率 | 第16页 |
3.3.1.3 叶绿素含量 | 第16-17页 |
3.3.1.4 产量 | 第17页 |
3.3.2 夏玉米 | 第17-18页 |
3.3.2.1 生育时期调查 | 第17页 |
3.3.2.2 叶面积指数 | 第17页 |
3.3.2.3 干物质积累 | 第17页 |
3.3.2.4 茎秆穿刺力 | 第17页 |
3.3.2.5 茎秆拉力 | 第17页 |
3.3.2.6 生产调查 | 第17-18页 |
3.3.2.7 籽粒含水量 | 第18页 |
3.3.2.8 产量 | 第18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38页 |
4.1 小麦高产品种筛选 | 第19-22页 |
4.1.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19页 |
4.1.2 不同小麦品种农艺性状 | 第19-20页 |
4.1.3 不同小麦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4.1.4 不同小麦品种灌浆速率变化 | 第21页 |
4.1.5 不同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21-22页 |
4.2 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2-24页 |
4.2.1 小麦 3-1 式种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2-23页 |
4.2.2 玉米套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3-24页 |
4.2.3 玉米套播时间对边行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24页 |
4.3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24-37页 |
4.3.1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4-27页 |
4.3.2 对群体特征的影响 | 第27-28页 |
4.3.3 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 第28页 |
4.3.4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8-30页 |
4.3.5 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6 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31页 |
4.3.7 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31-36页 |
4.3.7.1 倒伏率变化 | 第31-32页 |
4.3.7.2 株高和穗位高 | 第32-33页 |
4.3.7.3 地上第3节茎长及茎粗和根系数量 | 第33-34页 |
4.3.7.4 地上第3节穿刺力 | 第34-35页 |
4.3.7.5 茎秆拉力 | 第35-36页 |
4.3.7.6 植株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系数 | 第36页 |
4.3.8 对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组合比较 | 第37-38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8-42页 |
5.1 小麦玉米品种组合搭配 | 第38页 |
5.2 玉米最适播期和密度的筛选 | 第38-40页 |
5.2.1 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2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 播期对玉米籽粒机收的影响 | 第40页 |
5.4 种植模式的科学配置 | 第40页 |
5.5 主要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