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万春新时期管弦乐队作品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施万春及其音乐创作 | 第9-13页 | 
| 第一节 生平简介 | 第9页 | 
| 一、成长历程 | 第9页 | 
| 二、艺术成就 | 第9页 | 
|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音乐创作思想 | 第9-13页 | 
| 一、创作分期 | 第9-10页 | 
| 二、音乐创作思想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音乐创作手法研究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旋律特征 | 第13页 | 
| 第二节 和声手法特征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配器手法特征 | 第15-17页 | 
| 第四节 中国风格的简约主义手法创作 | 第17-18页 | 
| 第五节 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相关音乐作品分析 | 第19-78页 | 
| 第一节 影视音乐作品分析 | 第19-67页 | 
| 一、 萧与乐队《随想曲》 | 第19-25页 | 
| 二、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的三段音乐分析 | 第25-32页 | 
| (一) 《朱元璋还乡》音乐分析 | 第25-29页 | 
| (二) 《达兰》音乐分析 | 第29-31页 | 
| (三) 《寨舞》音乐分析 | 第31-32页 | 
| 三、影片《孙中山》中的三段音乐分析 | 第32-45页 | 
| (一) 《惠州大战》音乐分析 | 第33-35页 | 
| (二) 《镇压商团》音乐分析 | 第35-38页 | 
| (三) 《三.二九战役》音乐分析 | 第38-45页 | 
| 四、电影《开国大典》主题“人民万岁”的音乐分析 | 第45-51页 | 
| (一) 《人民万岁》的结构与和声特点 | 第45-49页 | 
| (二) “拼贴”技术在音乐中的运用 | 第49-50页 | 
| (三) 音乐《人民万岁》——旋律中的“人性”诉求 | 第50-51页 | 
| 五、影片《良家妇女》音乐分析 | 第51-59页 | 
| (一) 《叩别》音乐分析 | 第52-54页 | 
| (二) 《濒临疯狂》音乐分析 | 第54-59页 | 
| 六、影片《红盖头》中的两段音乐 | 第59-67页 | 
| (一) 《爱情主题》音乐分析 | 第59-63页 | 
| (二) 《怀念曲》音乐分析 | 第63-67页 | 
| 第二节 交响乐与合唱作品《红棉颂》分析 | 第67-78页 | 
| 一、《红棉颂》的创作背景 | 第67页 | 
| 二、音乐结构 | 第67页 | 
| 三、音色结构分析 | 第67-75页 | 
| 四、和声特点 | 第75-76页 | 
| 五、调性布局 | 第76-78页 | 
| 第四章 施万春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 | 第78-82页 | 
| 第一节 “人性”、感性 | 第78-79页 | 
| 一、音乐“人性”化 | 第78页 | 
| 二、音乐“感性”化 | 第78-79页 | 
| 第二节 影视音乐美学思想 | 第79-82页 | 
| 一、影视音乐的重新定位 | 第79-80页 | 
| 二、不懈的创新意 | 第80-82页 | 
| 结语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1:施万春音乐作品统计表 | 第87-92页 | 
| 附录2:施万春先生照片 | 第92-93页 |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