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宽带接收机工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8-9页 |
1.2.1 雷达无源侦察的发展 | 第8页 |
1.2.2 无源侦察接收机新的发展思路 | 第8-9页 |
1.3 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0-12页 |
第2章 超宽带接收及其相关技术 | 第12-21页 |
2.1 超宽带接收机的概念 | 第12页 |
2.2 超宽带接收机的特点 | 第12-13页 |
2.3 超宽带接收机常用的接收体制 | 第13-16页 |
2.4 超宽带接收机分类及组成 | 第16-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超宽带微波接收设计技术研究 | 第21-33页 |
3.1 超宽带微波接收设计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3.1.1 噪声系数 | 第21页 |
3.1.2 灵敏度 | 第21-23页 |
3.1.3 动态范围 | 第23-25页 |
3.1.4 技术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5页 |
3.2 超宽带接收机设计实用方案 | 第25-26页 |
3.2.1 混频前的信道划分 | 第25-26页 |
3.2.2 选择合适的变频方案 | 第26页 |
3.3 接收链路的增益及其分配 | 第26-28页 |
3.3.1 接收链路总增益的确定 | 第26-28页 |
3.3.2 增益分配的准则 | 第28页 |
3.4 组合干扰产生机理及抗干扰设计规律 | 第28-32页 |
3.4.1 接收机中干扰产生的机理 | 第29-30页 |
3.4.2 接收机抗干扰设计规律及方法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超宽带接收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 | 第33-43页 |
4.1 高速A/D转换器 | 第33-40页 |
4.1.1 高速A/D转换器技术参数界定与分析 | 第33-38页 |
4.1.2 超宽带接收中高速A/D转换器的选型 | 第38-40页 |
4.2 超宽带接收中微波接收和ADC匹配设计 | 第40-42页 |
4.2.1 ADC等效噪声系数的计算 | 第40-42页 |
4.2.2 和微波前端功率增益的匹配 | 第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多路接收通道之间幅相一致性的提高 | 第43-53页 |
5.1 提高多路接收通道之间幅相一致性的意义 | 第43-44页 |
5.2 引起各接收通道幅相误差的原因 | 第44-45页 |
5.2.1 串扰及泄漏误差 | 第44-45页 |
5.2.2 两路信号行程不等及频率起伏引起的误差 | 第45页 |
5.3 幅度和相位误差的校正方法 | 第45-48页 |
5.3.1 闭环式校正法 | 第45-48页 |
5.3.2 开环式校正法 | 第48页 |
5.4 幅度和相位误差校正的工程实践 | 第48-52页 |
5.4.1 幅度校正的工程实践 | 第48-51页 |
5.4.2 相位校正的工程实践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超宽带接收工程设计实践 | 第53-67页 |
6.1 引言 | 第53页 |
6.2 工程概述 | 第53-56页 |
6.2.1 工程应用背景 | 第53-54页 |
6.2.2 国内外同类设备情况 | 第54-55页 |
6.2.3 自研设备概况 | 第55-56页 |
6.3 系统分析 | 第56-66页 |
6.3.1 系统组成 | 第56-61页 |
6.3.2 技术指标及其分配 | 第61-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7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