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言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龙潭河特大桥静力稳定性分析 | 第19-5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桥梁结构稳定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2.2.1 两类稳定问题 | 第20页 |
2.2.2 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2.3 稳定判别准则 | 第21-22页 |
2.3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建模 | 第22-28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2.3.2 荷载计算参数 | 第24-25页 |
2.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2.3.4 结构动力特性 | 第27-28页 |
2.4 薄壁墩的局部稳定及壁厚的确定 | 第28-35页 |
2.4.1 箱形薄壁墩壁板局部稳定 | 第28-32页 |
2.4.2 工字形等具有悬臂翼缘部件薄壁墩的局部稳定 | 第32-34页 |
2.4.3 局部稳定容许应力折减系数 | 第34-35页 |
2.4.4 龙潭河特大桥局部稳定评价 | 第35页 |
2.5 第一类稳定分析 | 第35-46页 |
2.5.1 稳定问题的数值解 | 第36-37页 |
2.5.2 稳定问题的解析解 | 第37-38页 |
2.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2.6 第二类稳定分析 | 第46-57页 |
2.6.1 初始缺陷的引入 | 第46-47页 |
2.6.2 施工阶段 | 第47-54页 |
2.6.3 成桥阶段 | 第54-5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龙潭河特大桥风洞试验研究 | 第59-83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桥梁截面气动力系数确定 | 第59-66页 |
3.2.1 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 | 第59-60页 |
3.2.2 桥面结构气动力系数测量 | 第60-65页 |
3.2.3 主墩气动力系数确定 | 第65-66页 |
3.3 主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 第66-82页 |
3.3.1 气弹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 第66-70页 |
3.3.2 紊流风场模拟与试验情况 | 第70-73页 |
3.3.3 均匀流场试验结果 | 第73-75页 |
3.3.4 紊流场试验结果 | 第75-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4 龙潭河特大桥脉动风速场的模拟 | 第83-112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脉动风速场的自然特性 | 第83-92页 |
4.2.1 平均风特性 | 第84-86页 |
4.2.2 紊流强度 | 第86-87页 |
4.2.3 紊流积分尺度 | 第87页 |
4.2.4 紊流的单点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87-90页 |
4.2.5 紊流的空间相关性和多点功率谱密度矩阵 | 第90-91页 |
4.2.6 关于谱密度矩阵的一些注记 | 第91-92页 |
4.3 风场模拟的方法 | 第92-98页 |
4.3.1 风场模拟的目标 | 第92-93页 |
4.3.2 谐波合成法描述 | 第93-94页 |
4.3.3 模拟序列的无偏性 | 第94-96页 |
4.3.4 模拟序列的各态历经性 | 第96-98页 |
4.4 模拟程序的编制和结果检验 | 第98-104页 |
4.4.1 分解的模拟公式 | 第98-99页 |
4.4.2 模拟程序的流程 | 第99-102页 |
4.4.3 模拟结果的数值检验 | 第102-104页 |
4.5 龙潭河特大桥脉动风速场模拟 | 第104-110页 |
4.5.1 风场模拟的参数 | 第104-106页 |
4.5.2 风场模拟程序的运行结果 | 第106-107页 |
4.5.3 模拟结果的检验 | 第107-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5 龙潭河特大桥风致抖振响应时域分析 | 第112-135页 |
5.1 引言 | 第112页 |
5.2 静风风力计算 | 第112-115页 |
5.2.1 规范中的静风风力计算公式 | 第112-113页 |
5.2.2 实用的主梁上静风风力计算公式 | 第113-114页 |
5.2.3 桥墩上的静风风力计算公式 | 第114-115页 |
5.2.4 阵风风力 | 第115页 |
5.3 按照准定常气动力理论的抖振力计算 | 第115-119页 |
5.3.1 准定常气动力理论大意 | 第116-118页 |
5.3.2 主梁上的准定常抖振力计算公式 | 第118-119页 |
5.3.3 桥墩上的准定常抖振力计算公式 | 第119页 |
5.4 龙潭河特大桥成桥状态风致抖振响应时域分析 | 第119-128页 |
5.4.1 基本计算工况 | 第119-121页 |
5.4.2 静风响应分析结果 | 第121页 |
5.4.3 抖振响应分析结果 | 第121-128页 |
5.5 龙潭河特大桥施工状态风致抖振响应时域分析 | 第128-133页 |
5.5.1 基本计算工况 | 第128-129页 |
5.5.2 静力响应分析结果 | 第129-130页 |
5.5.3 抖振响应分析结果 | 第130-13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6.1 总结 | 第135-136页 |
6.2 展望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5-146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设计项目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