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磨削加工与磨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磨削加工工艺论文

单程平面磨削淬硬技术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工程应用背景第12-13页
        1.1.2 磨削淬硬技术的特点第13-14页
    1.2 磨削淬硬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磨削工况条件对磨削淬硬层厚度的影响第14-15页
        1.2.2 磨削淬硬层的金相组织和磨削淬硬层的相变机理第15-17页
        1.2.3 磨削淬硬层的显微硬度第17页
        1.2.4 磨削淬硬层的残余应力第17页
        1.2.5 磨削淬硬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第17-18页
        1.2.6 磨削淬硬层的抗疲劳性能第18-19页
    1.3 磨削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9-26页
        1.3.1 热量分配比的研究第19-22页
        1.3.2 磨削过程中磨粒分布的研究第22-24页
        1.3.3 热源分布模型的研究第24-25页
        1.3.4 磨削温度场的研究第25-26页
    1.4 磨削淬硬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27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磨削淬硬技术的试验研究第28-48页
    2.1 磨削力和磨削温度测试方法第28-31页
    2.2 试验研究第31-33页
        2.2.1 工件材料第31页
        2.2.2 试验方案第31-33页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43页
        2.3.1 磨削力第33-35页
        2.3.2 磨削温度第35-36页
        2.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第36-38页
        2.3.4 表面粗糙度第38页
        2.3.5 表面硬度和淬硬层深度第38-42页
        2.3.6 金相组织第42-43页
    2.4 砂轮磨损的研究第43-47页
        2.4.1 磨粒的磨损第43-46页
        2.4.2 砂轮的堵塞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磨削弧内磨粒分布的概率统计研究第48-60页
    3.1 磨削弧内的总磨粒数第48-50页
    3.2 磨粒突起高度的概率统计模型第50-51页
    3.3 砂轮修整对磨粒概率分布的影响第51-52页
    3.4 磨粒的切入深度第52-54页
    3.5 接触磨粒和切削磨粒的概率统计第54-55页
    3.6 磨粒与工件的真实接触面积和砂轮与工件的几何接触面积第55页
    3.7 磨粒与工件的接触半径第55-57页
    3.8 磨削加工参数对接触磨粒和切削磨粒数目的影响第57-59页
    3.9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磨削淬硬加工热量分配比的研究第60-69页
    4.1 磨削热量的传递关系第60-61页
    4.2 热量分配比的数学模型第61-63页
    4.3 影响热量分配比的主要因素第63-68页
        4.3.1 砂轮粒度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3-65页
        4.3.2 磨削深度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5页
        4.3.3 砂轮线速度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5-66页
        4.3.4 进给速度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6-67页
        4.3.5 热源分布形式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7页
        4.3.6 磨削液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7-68页
        4.3.7 磨削方式对热量分配比的影响第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磨削热源分布综合模型的研究第69-84页
    5.1 磨削热源分布综合模型的理论研究第70-73页
        5.1.1 磨削热源分布综合模型第70-71页
        5.1.2 基于热源分布综合模型的磨削温度场第71-72页
        5.1.3 磨削热源分布综合模型中的参数对热源分布的影响第72-73页
    5.2 热源分布模型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第73-75页
    5.3 热源分布模型在磨削温度场计算中的应用第75-83页
        5.3.1 逆磨温度场计算应用矩三角形热源分布模型第75-79页
        5.3.2 顺磨温度场计算应用梯形热源分布模型第79-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磨削淬硬技术的数值模拟第84-103页
    6.1 磨削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第85-89页
        6.1.1 温度场的平衡方程第85-87页
        6.1.2 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第87-89页
    6.2 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第89-94页
        6.2.1 磨削温度场边界条件的确定第89-91页
        6.2.2 实体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第91-92页
        6.2.3 磨削温度场的加载第92-94页
    6.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94-101页
        6.3.1 磨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第94-95页
        6.3.2 磨削淬硬层的数值模拟结果第95-96页
        6.3.3 磨削淬硬加工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第96-98页
        6.3.4 工件内部热量的传散第98-100页
        6.3.5 磨削温度场数值模拟技术的改进第100-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7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磨削淬硬结果预测第103-111页
    7.1 神经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第103-106页
    7.2 磨削淬硬结果的预测第106-108页
        7.2.1 磨削力的预测结果第106页
        7.2.2 最高温度和温度梯度的预测结果第106-107页
        7.2.3 表面硬度和淬硬层厚度的预测结果第107-108页
    7.3 磨削淬硬加工参数的预测第108-109页
        7.3.1 基于磨削力和表面最高温度的参数预测第108-109页
        7.3.2 基于表面硬度、粗糙度和淬硬层深度的参数预测第109页
    7.4 神经网络数据样本的探讨第109-110页
    7.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结论第111-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课题及获得奖励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知识网格的电子商务智能推荐理论方法研究
下一篇:龙潭河特大桥静力稳定性及风致抖振时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