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光学性质论文--发光学论文

Y2O2S:Dy3+,Mg2+,Ti4+白色长余辉微纳米发光材料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发光材料简介第11-13页
    1.2 稀土发光材料简介第13-14页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第14-17页
        1.3.1 长余辉材料的定义第14页
        1.3.2 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第14-15页
        1.3.3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工艺第15-17页
    1.4 白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1 选题的意义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第19-27页
    2.1 实验设计第19页
    2.2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0-21页
    2.4 实验流程第21-22页
    2.5 工艺流程第22-23页
    2.6 样品性能测试第23-27页
        2.6.1 XRD 分析第23-24页
        2.6.2 SEM 分析第24页
        2.6.3 荧光光谱分析第24页
        2.6.4 余辉性能分析第24页
        2.6.5 热释光曲线第24-27页
第三章 白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Y_2O_2S: Dy~(3+), Mg~(2+), Ti~(4+)的水热制备及性能表征第27-55页
    3.1 硫化温度对样品 Y_2O_2S: Dy~(3+), Mg~(2+), Ti~(4+)发光性能的影响第27-35页
        3.1.1 实验方案第27页
        3.1.2 样品前驱体的物相和形貌第27-28页
        3.1.3 硫化温度对样品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第28-30页
        3.1.4 硫化温度对样品的荧光光谱及色坐标的影响第30-32页
        3.1.5 硫化温度对样品余辉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1.6 硫化温度对样品热释光谱的影响第33-35页
        3.1.7 小结第35页
    3.2 Dy~(3+)浓度对样品 Y_2O_2S: Dy~(3+), Mg~(2+), Ti~(4+)发光性能的影响第35-40页
        3.2.1 实验方案第35页
        3.2.2 样品的物相第35-36页
        3.2.3 Dy~(3+)浓度对样品发光光谱的影响第36-38页
        3.2.4 Dy~(3+)浓度对样品余辉曲线和热释光谱的影响第38-39页
        3.2.5 小结第39-40页
    3.3 二价离子种类对样品 Y_2O_2S: Dy~(3+), M2+, Ti~(4+)发光性能的影响第40-44页
        3.3.1 实验方案第40页
        3.3.2 二价离子种类对样品物相的影响第40-41页
        3.3.3 二价离子种类对样品发光光谱和色坐标的影响第41-42页
        3.3.4 二价离子种类对样品余辉曲线和热释光谱的影响第42-44页
        3.3.5 小结第44页
    3.4 四价离子种类对样品 Y_2O_2S: Dy~(3+), Mg~(2+), N4+发光性能的影响第44-49页
        3.4.1 实验方案第44页
        3.4.2 四价离子种类对样品物相的影响第44-45页
        3.4.3 四价离子种类对样品发光光谱和色坐标的影响第45-46页
        3.4.4 四价离子种类对样品余辉曲线和热释光谱的影响第46-48页
        3.4.5 小结第48-49页
    3.5 辅助激活离子掺杂量对样品 Y_2O_2S: Dy~(3+), Mg~(2+), Ti~(4+)发光性能的影响第49-55页
        3.5.1 实验方案第49页
        3.5.2 样品的物相第49页
        3.5.3 辅助激活离子量对样品发光光谱和色坐标的影响第49-51页
        3.5.4 辅助激活离子量对样品余辉曲线和热释光谱的影响第51-53页
        3.5.5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4.1 结论第55-56页
    4.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四省树生斑痣盘菌科分类与该科基于ITS和28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
下一篇:中国绿僵菌分子分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