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引言 | 第20-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配方 | 第22页 |
2.1.3 主要化学试剂与生物试剂 | 第22-23页 |
2.1.4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3页 |
2.1.5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菌株活化与分离 | 第24-25页 |
2.2.2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5-26页 |
2.2.3 PCR扩增 | 第26-27页 |
2.2.4 胶回收、克隆与测序 | 第27-28页 |
2.2.5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2.6 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50页 |
3.1 菌株分离情况 | 第31页 |
3.2 DNA的质量检测 | 第31页 |
3.3 MzIGS3基因初步鉴定金龟子绿僵菌复合种 | 第31-34页 |
3.3.1 MzIGS3基因位点扩增 | 第31页 |
3.3.2 MzIGS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4页 |
3.4 EF-1a补充性初步鉴定绿僵菌 | 第34-37页 |
3.4.1 EF-1a基因片段补充扩增 | 第34-35页 |
3.4.2 EF-1a基因补充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3.5 三基因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41页 |
3.5.1 EF-1a、RPB2、Beta-tub三基因扩增 | 第37页 |
3.5.2 EF-1a、RPB2、Bt三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与分析 | 第37-41页 |
3.6 形态学特征 | 第41-50页 |
3.6.1 蚱蜢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的形态特征 | 第41页 |
3.6.2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的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3.6.3 中国新记录种——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的形态特征 | 第42-43页 |
3.6.4 柱孢绿僵菌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的形态特征 | 第43页 |
3.6.5 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e的形态特征 | 第43-44页 |
3.6.6 鳞鳃绿僵菌Metarhizium lepidiotae的形态特征 | 第44-45页 |
3.6.7 大孢绿僵菌Metarhizium majus的形态特征 | 第45页 |
3.6.8 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的形态特征 | 第45-46页 |
3.6.9 中国新记录种——洛泊斯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的形态特征 | 第46-47页 |
3.6.10 中国新记录种——低温绿僵菌Metarhizium frigidum的形态特征 | 第47页 |
3.6.11 新种——安徽绿僵菌Metarhizium anhuiense的形态特征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