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历史演变 | 第12-20页 |
一、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萌芽和发展 | 第12-13页 |
(一) 萌芽阶段(1984 年至1986 年) | 第12-13页 |
(二) 场外柜台交易市场阶段(1986 年至1990 年) | 第13页 |
二、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曲折发展 | 第13-16页 |
(一) STAQ 系统和NET 系统的短暂繁荣 | 第13-14页 |
(二) 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另类尝试 | 第14-15页 |
(三) 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的产生与繁衍 | 第15页 |
(四) 法人股拍卖市场的昙花一现 | 第15-16页 |
三、2000 年以来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递推式发展 | 第16-20页 |
(一) 股份代办转让系统的递推式发展 | 第16-18页 |
(二) 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创新 | 第18-19页 |
(三) 天津股权交易所的探索和希望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境外典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及其发展规律 | 第20-29页 |
一、美国场外交易市场 | 第20-25页 |
(一) 纳斯达克市场 | 第20-23页 |
(二) OTCBB 市场 | 第23页 |
(三) 粉红单市场 | 第23-24页 |
(四) PORTAL 市场 | 第24页 |
(五) 证券批发市场 | 第24-25页 |
二、英国场外交易市场 | 第25-26页 |
(一) AIM 市场 | 第25页 |
(二) OFEX 市场 | 第25-26页 |
三、日本场外交易市场 | 第26页 |
四、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 | 第26-27页 |
(一) 证券柜台交易中心 | 第26页 |
(二) 兴柜股票市场 | 第26-27页 |
五、境外典型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启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9-40页 |
一、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现状概述 | 第29-31页 |
(一)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立法现状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概述 | 第31-34页 |
(一) 新三板与老三板的联系和区别 | 第31-33页 |
(二)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三、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概述 | 第34-36页 |
(一) 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二) 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优势 | 第35-36页 |
四、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6-40页 |
(一)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二)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及法律制度构建 | 第40-49页 |
一、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 | 第40-42页 |
(一)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的整体思路 | 第40-41页 |
(二) 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探索——北京-天津纵向分工的模式构想 | 第41页 |
(三) 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的构建 | 第41-42页 |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42-49页 |
(一) 公司制的市场组织形式 | 第42-43页 |
(二) 多做市商和电子撮合交易的混合交易制度 | 第43-44页 |
(三) 适当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44-45页 |
(四) 相互衔接的转板制度和退市机制 | 第45页 |
(五) 私募为主的融资制度 | 第45-46页 |
(六) 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监管制度 | 第46-47页 |
(七) 严厉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