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2页 |
2.1 能力内涵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2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2.2.1 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2.2 安全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2.3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3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2.3.1 资源承载能力与持续发展SD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3.2 行业协调发展SD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3.3 行业承载能力与持续发展SD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3.4 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SD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 第32-58页 |
3.1 民航空管单位系统分析 | 第32-35页 |
3.1.1 民航空管单位业务类别 | 第32页 |
3.1.2 民航空管单位业务流程 | 第32-35页 |
3.2 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3.3 安全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页 |
3.4 模型假设 | 第37-42页 |
3.4.1 静态能力模型假设 | 第37-39页 |
3.4.2 发展潜(能)力模型假设 | 第39-42页 |
3.5 变量测量 | 第42-51页 |
3.5.1 问卷变量测量 | 第42-49页 |
3.5.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9-51页 |
3.5.3 问卷数据收集 | 第51页 |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讨论 | 第51-56页 |
3.6.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1-52页 |
3.6.2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52-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模型 | 第58-87页 |
4.1 系统动力学的适应性分析 | 第58-61页 |
4.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特点 | 第58-59页 |
4.1.2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系统及SD适应性分析 | 第59-61页 |
4.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仿真过程 | 第61-62页 |
4.2.1 建模仿真过程 | 第61-62页 |
4.2.2 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62页 |
4.3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基膜 | 第62-64页 |
4.3.1 系统描述 | 第62-63页 |
4.3.2 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动力学基模的确定 | 第63-64页 |
4.4 安全承载能力子模型 | 第64-77页 |
4.4.1 管制部分 | 第64-69页 |
4.4.2 通导部分 | 第69-73页 |
4.4.3 情报部分 | 第73-74页 |
4.4.4 气象部分 | 第74-76页 |
4.4.5 安全承载能力子模型 | 第76-77页 |
4.5 安全与服务子模型 | 第77-82页 |
4.5.1 安全部分 | 第77-79页 |
4.5.2 服务部分 | 第79-80页 |
4.5.3 安全与服务子模型 | 第80-82页 |
4.6 空域流量子模型 | 第82-85页 |
4.7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总模型 | 第8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模型实证分析 | 第87-99页 |
5.1 民航某地区空管局基本概况 | 第87-88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88-97页 |
5.2.1 模型结构检验 | 第88-90页 |
5.2.2 模型参数检验 | 第90-94页 |
5.2.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94-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民航空管单位安全承载能力与持续安全发展政策模拟及决策分析 | 第99-114页 |
6.1 航班政策审批政策模拟及决策分析 | 第100-102页 |
6.2 安全承载能力政策模拟及决策分析 | 第102-108页 |
6.3 不同发展模式政策模拟及决策分析 | 第108-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3 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附录1 | 第127-132页 |
附录2 | 第132-134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4-135页 |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