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巨灾保险概述 | 第10-17页 |
1.1 巨灾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 第10-11页 |
1.1.1 巨灾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巨灾的判断标准 | 第10-11页 |
1.2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分析和巨灾保险的界定 | 第11-15页 |
1.2.1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分析 | 第11-13页 |
1.2.2 巨灾保险的概念 | 第13页 |
1.2.3 巨灾保险的特点 | 第13-15页 |
1.3 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7页 |
1.3.1 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15页 |
1.3.2 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特点 | 第15-17页 |
2 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7-24页 |
2.1 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2.1.1 当前我国社会对巨灾保险的强烈需求 | 第17-18页 |
2.1.2 我国单一薄弱的灾后救援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巨灾风险 | 第18-19页 |
2.1.3 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的需要 | 第19页 |
2.1.4 我国目前《保险法》因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应对巨灾风险 | 第19-20页 |
2.2 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0-24页 |
2.2.1 保险业的发展为巨灾保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 第20-21页 |
2.2.2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 第21-22页 |
2.2.3 域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借鉴 | 第22-24页 |
3 域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启示 | 第24-30页 |
3.1 域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现状 | 第24-28页 |
3.1.1 美国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 第24-25页 |
3.1.2 日本的家庭财产地震保险法律制度 | 第25-26页 |
3.1.3 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 | 第26-27页 |
3.1.4 新西兰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 第27-28页 |
3.2 域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3.2.1 巨灾保险立法先行 | 第28页 |
3.2.2 结合国情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 第28-30页 |
4 构建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0-43页 |
4.1 我国巨灾保险的立法模式 | 第30-32页 |
4.1.1 巨灾保险立法模式的类型 | 第30-31页 |
4.1.2 我国巨灾保险的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 我国巨灾保险法的立法原则 | 第32-33页 |
4.2.1 政府主导原则 | 第32页 |
4.2.2 社会效益最优原则 | 第32-33页 |
4.2.3 市场化运作模式原则 | 第33页 |
4.3 我国巨灾保险的投保方式和承保范围 | 第33-35页 |
4.3.1 我国巨灾保险的投保方式 | 第33-34页 |
4.3.2 我国巨灾保险的承保范围 | 第34-35页 |
4.4 巨灾保险法的立法内容构想 | 第35-39页 |
4.4.1 确定我国的巨灾保险机构 | 第35-36页 |
4.4.2 规范实践中出现的理赔问题 | 第36-37页 |
4.4.3 设立巨灾保险的最高赔付限额 | 第37-38页 |
4.4.4 加强巨灾保险的法律监管 | 第38-39页 |
4.5 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 第39-41页 |
4.5.1 巨灾保险基金的法律规制 | 第39页 |
4.5.2 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法律制度 | 第39-40页 |
4.5.3 推动巨灾风险的证券化发展 | 第40-41页 |
4.6 明确主体违反巨灾保险的法律责任 | 第41-43页 |
4.6.1 保险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 第41页 |
4.6.2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法律责任 | 第41-42页 |
4.6.3 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