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和缩略语表 | 第10-14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概述 | 第19-28页 |
1.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 第19-22页 |
1.1.2 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理 | 第22-25页 |
1.1.3 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国际策略和现状 | 第25-27页 |
1.1.4 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2 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与检测方法 | 第28-34页 |
1.2.1 生物学筛查方法 | 第29-30页 |
1.2.2 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2.3 理化检测方法 | 第31-34页 |
1.3 斑马鱼在内分泌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第34-42页 |
1.3.1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 | 第34-35页 |
1.3.2 利用斑马鱼开展内分泌干扰评价的方法 | 第35-36页 |
1.3.3 斑马鱼应用于甲状腺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1.3.4 斑马鱼应用于性腺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1.3.5 斑马鱼应用于其他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41-42页 |
1.4 除草剂乙草胺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1.4.1 乙草胺的使用现状 | 第42-43页 |
1.4.2 乙草胺的污染现状 | 第43-44页 |
1.4.3 乙草胺的毒理学研究 | 第44-47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47-49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7-4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第二章 乙草胺和16种激素的U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9-74页 |
2.1 引言 | 第4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2.2.1 供试药剂 | 第49-50页 |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0页 |
2.2.3 试验用鱼和水样 | 第50-51页 |
2.2.4 标准溶液配制 | 第51页 |
2.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51页 |
2.2.6 仪器条件 | 第51-5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5-70页 |
2.3.1 质谱条件优化 | 第55页 |
2.3.2 UHPLC条件优化 | 第55-60页 |
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60-64页 |
2.3.4 基质效应的评价 | 第64-65页 |
2.3.5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65页 |
2.3.6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65-68页 |
2.3.7 典型色谱图 | 第68-70页 |
2.4 讨论和小结 | 第70-74页 |
2.4.1 讨论 | 第70-73页 |
2.4.2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甲状腺系统的影响 | 第74-93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9页 |
3.2.1 供试药剂 | 第74-75页 |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75页 |
3.2.3 试验用鱼和胚胎收集 | 第75页 |
3.2.4 胚胎急性毒性试验 | 第75-76页 |
3.2.5 胚胎亚急性毒性试验 | 第76页 |
3.2.6 窗口期染毒 | 第76页 |
3.2.7 激素测定 | 第76-77页 |
3.2.8 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 第77-79页 |
3.2.9 数据处理 | 第7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3.3.1 胚胎发育毒性 | 第79-81页 |
3.3.2 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体重变化 | 第81-83页 |
3.3.3 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第83-8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86-93页 |
3.4.1 讨论 | 第86-91页 |
3.4.2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四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性腺系统的影响 | 第93-110页 |
4.1 引言 | 第93-9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4.2.1 供试药剂 | 第94页 |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94页 |
4.2.3 试验用鱼 | 第94-95页 |
4.2.4 染毒试验 | 第95页 |
4.2.5 性腺、肝腺指数的测定 | 第95页 |
4.2.6 类固醇激素和乙草胺测定 | 第95页 |
4.2.7 基因转录水平 | 第95-96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3页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97页 |
4.3.2 性腺、肝腺指数变化 | 第97-98页 |
4.3.3 草胺在性腺中蓄积 | 第98页 |
4.3.4 卵巢内源激素的水平变化 | 第98-100页 |
4.3.5 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第100-103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103-110页 |
4.4.1 讨论 | 第103-109页 |
4.4.2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及代谢酶的影响 | 第110-126页 |
5.1 引言 | 第110-11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4页 |
5.2.1 供试药剂 | 第111页 |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11页 |
5.2.3 试验用鱼及染毒条件 | 第111-112页 |
5.2.4 乙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测定 | 第112-114页 |
5.2.5 草胺对斑马鱼能量代谢的影响测定 | 第114页 |
5.2.6 数据处理 | 第11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1页 |
5.3.1 蛋白标准曲线 | 第114-115页 |
5.3.2 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5.3.3 草胺对斑马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121-126页 |
5.4.1 讨论 | 第121-125页 |
5.4.2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26-13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26-12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8页 |
6.3 足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