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文理学院 | 第12-13页 |
(二) 通识教育 | 第13-14页 |
(三) 课程模式 | 第14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美国文理学院及其通识教育概况 | 第15-24页 |
一、美国文理学院概况 | 第15-20页 |
(一) 美国文理学院历史概述 | 第15-16页 |
(二) 美国文理学院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17页 |
(三) 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哲学观 | 第17-18页 |
(四) 美国文理学院的主要特征 | 第18-19页 |
(五) 美国文理学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19-20页 |
二、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概况 | 第20-24页 |
(一) 从博雅教育到通识教育 | 第20-21页 |
(二) 通识教育的内涵 | 第21-22页 |
(三) 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概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24-29页 |
一、分布必修课程模式 | 第24-25页 |
二、自由选修课程模式 | 第25-26页 |
三、核心课程模式 | 第26-27页 |
四、经典名著课程模式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 | 第29-47页 |
一、分布必修课程模式——以鲍登学院为例 | 第29-34页 |
(一) 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二) 课程设置 | 第30-31页 |
(三) 分布必修计划 | 第31-33页 |
(四) 小结 | 第33-34页 |
二、自由选修课程模式——以阿姆斯特学院为例 | 第34-39页 |
(一) 教育理念 | 第35页 |
(二) 课程设置 | 第35-37页 |
(三) 自由选修计划 | 第37-39页 |
(四) 小结 | 第39页 |
三、共同核心课程模式——圣本尼迪克学院和圣约翰大学为例 | 第39-43页 |
(一) 教育理念 | 第40页 |
(二) 课程设置 | 第40-41页 |
(三) 共同核心计划 | 第41-42页 |
(四) 小结 | 第42-43页 |
四、经典名著课程模式——以圣约翰学院为例 | 第43-47页 |
(一) 教育理念 | 第43-44页 |
(二) 课程设置 | 第44-45页 |
(三) 经典名著计划 | 第45-46页 |
(四)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比较与启示 | 第47-51页 |
一、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 | 第47-49页 |
(一) 四种课程模式的简要比较 | 第47-48页 |
(二) 对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 | 第48-49页 |
二、启示与结语 | 第49-50页 |
三、可能的后续研究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