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我国储粮害虫防治现状 | 第11-12页 |
1.1.1 储粮害虫防治现状 | 第11页 |
1.1.2 储藏物害虫简介 | 第11-12页 |
1.2 生物源农药应用于储粮害虫防治概述 | 第12-16页 |
1.2.1 植物源农药 | 第12-13页 |
1.2.2 动物源农药 | 第13-15页 |
1.2.3 微生物源农药 | 第15-16页 |
1.3 苦参碱与印楝素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1 苦参碱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2 印楝素研究概况 | 第17页 |
1.3.3 苦参碱与印楝素复配剂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农药复配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苦参碱与印楝素两种单剂对玉米象的毒力测定 | 第20-26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试验药剂及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1.2 供试害虫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印楝素对玉米象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2.3.2 苦参碱对玉米象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23-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苦参碱与印楝素复配触杀毒力测定 | 第26-33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试验药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3.1.2 供试害虫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印楝素和苦参碱不同配比 72h对玉米象的毒力及共毒系数 | 第28-29页 |
3.3.2 印楝素和苦参碱不同配比 96h对玉米象的毒力及共毒系数 | 第29-30页 |
3.3.3 印楝素和苦参碱最佳配比复配剂对三种储粮害虫的毒力测定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苦参碱·印楝素的防效试验 | 第33-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4.1.1 供试药剂及试验仪器 | 第33-34页 |
4.1.2 供试害虫 | 第34页 |
4.2.研究方法 | 第34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4.3.1 1%苦参碱·印楝素 3d对两种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 | 第34-36页 |
4.3.2 1%苦参碱·印楝素 7d对两种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 | 第36-37页 |
4.3.3 1%苦参碱·印楝素 15d对两种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 | 第37-38页 |
4.3.4 1%苦参碱·印楝素与苦参碱和印楝素比较防效试验 | 第38-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4.4.1 1%苦参碱·印楝素最低使用浓度确定 | 第41页 |
4.4.2 1%苦参碱·印楝素防治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1%苦参碱·印楝素减损率及持效期试验 | 第42-49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5.1.1 试验药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5.1.2 供试害虫 | 第43页 |
5.1.3 供试试验仓 | 第4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5.2.1 虫情调查 | 第43页 |
5.2.2 中试仓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5.2.3 持效期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5.3.1 仓内害虫发生情况 | 第45页 |
5.3.2 苦参碱·印楝素与苦参碱和印楝素减损效果 | 第45-47页 |
5.3.3 持效期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5.4 小结 | 第48-49页 |
5.4.1 仓内害虫发生情况分析 | 第48页 |
5.4.2 减损效果分析 | 第48页 |
5.4.3 持效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50页 |
6.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