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0-22页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2-29页 |
1.2.1 鄂尔多斯地块与阴山地块拼合的机制与时限 | 第22-24页 |
1.2.2 孔兹岩源岩性质及鄂尔多斯地块陆缘属性 | 第24-25页 |
1.2.3 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2.4 区域典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29-31页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1.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31页 |
1.4.2 锆石和斜锆石微区原位分析 | 第31-33页 |
1.4.3 矿床地球化学分析 | 第33页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第35-47页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5-36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6-43页 |
2.2.1 地层 | 第36-41页 |
2.2.2 岩浆岩 | 第41-42页 |
2.2.3 构造 | 第42-43页 |
2.3 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 第43-45页 |
2.3.1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4页 |
2.3.2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4-45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贺兰山北段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47-59页 |
3.1 牛头沟-梁根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47-53页 |
3.1.1 矿区地质 | 第47页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7-49页 |
3.1.3 矿石特征 | 第49-51页 |
3.1.4 围岩蚀变 | 第51-53页 |
3.1.5 成矿期次 | 第53页 |
3.2 树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53-59页 |
3.2.1 矿区地质 | 第53-55页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55-56页 |
3.2.3 矿石特征 | 第56-57页 |
3.2.4 围岩蚀变 | 第57-58页 |
3.2.5 成矿期次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古元古代花岗岩地质及地球化学 | 第59-84页 |
4.1 花岗岩地质与岩相学 | 第60-61页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61-68页 |
4.2.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4066) | 第61-62页 |
4.2.2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B3260) | 第62-64页 |
4.2.3 似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B3259) | 第64页 |
4.2.4 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 | 第64-68页 |
4.3 岩石地球化学 | 第68-72页 |
4.3.1 主量元素 | 第68页 |
4.3.2 微量元素 | 第68-70页 |
4.3.3 Nd-Hf同位素 | 第70-72页 |
4.4 讨论 | 第72-84页 |
4.4.1 岩石成因 | 第72-75页 |
4.4.2 源岩性质 | 第75-76页 |
4.4.3 构造指示意义 | 第76-84页 |
第五章 古元古代中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 第84-108页 |
5.1 中基性-超基性岩地质与岩相学 | 第84-87页 |
5.2 U-Pb年代学 | 第87-91页 |
5.2.1 辉绿岩(B3033和B8004) | 第87-89页 |
5.2.2 辉石岩(B2109) | 第89-90页 |
5.2.3 闪长岩(B3025) | 第90-91页 |
5.3 岩石地球化学 | 第91-100页 |
5.3.1 主微量元素 | 第91-97页 |
5.3.2 Sr-Nd-Hf同位素 | 第97-100页 |
5.4 讨论 | 第100-108页 |
5.4.1 锆石U-Pb年龄解释 | 第100-101页 |
5.4.2 蚀变与元素迁移 | 第101-103页 |
5.4.3 岩石成因 | 第103-105页 |
5.4.4 构造指示意义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 | 第108-135页 |
6.1 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岩浆作用 | 第108-115页 |
6.1.1 岩浆期次厘定 | 第108-110页 |
6.1.2 古元古代碰撞造山与岩浆作用 | 第110-114页 |
6.1.3 中-新元古代造山后陆内伸展与岩浆作用 | 第114-115页 |
6.2 古-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115-117页 |
6.3 金矿床成因 | 第117-128页 |
6.3.1 成矿温压条件 | 第117-119页 |
6.3.2 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19-121页 |
6.3.3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21-123页 |
6.3.4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3-126页 |
6.3.5 成矿模式 | 第126-128页 |
6.4 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典型金矿床对比 | 第128-135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第135-138页 |
7.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35-136页 |
7.2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66页 |
附表1 贺兰山北段不同岩体(脉)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第166-178页 |
附表2 贺兰山北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178-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