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木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作者简历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0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7-27页 |
1.3.1 岗讲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45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30-42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30-34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34-39页 |
2.1.3 区域岩浆岩 | 第39-42页 |
2.1.4 区域矿产资源 | 第42页 |
2.2 区域背景及成矿作用 | 第42-45页 |
2.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42-44页 |
2.2.2 青藏高原成矿作用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5-74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45-49页 |
3.1.1 地层 | 第46页 |
3.1.2 构造 | 第46-48页 |
3.1.3 岩浆岩 | 第48-49页 |
3.2 矿床地质 | 第49-58页 |
3.2.1 矿体特征 | 第49-55页 |
3.2.2 矿石特征 | 第55-57页 |
3.2.3 铜钼矿化元素垂向分带 | 第57-58页 |
3.3 矿区外围地质概况 | 第58-61页 |
3.4 矿区及外围化探异常特征 | 第61-67页 |
3.5 矿区及外围物探异常特征 | 第67-74页 |
3.5.1 岩(矿)石物性特征 | 第67-68页 |
3.5.2 高精度磁测 | 第68-69页 |
3.5.3 激电中梯扫面测量 | 第69-74页 |
第四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93页 |
4.1 岩相学特征 | 第74-76页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76-83页 |
4.2.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76-79页 |
4.2.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第79-83页 |
4.3 侵入岩形成的地质背景 | 第83-86页 |
4.3.1 结晶分异作用 | 第83-84页 |
4.3.2 岩石成因类型 | 第84页 |
4.3.3 构造环境判别 | 第84-86页 |
4.4 侵入岩体含矿性评价 | 第86-87页 |
4.5 矿化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3页 |
4.5.1 稀土元素特征 | 第88-90页 |
4.5.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岗讲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93-105页 |
5.1 成岩年代学 | 第93-98页 |
5.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93页 |
5.1.2 二长花岗斑岩 | 第93-95页 |
5.1.3 花岗闪长斑岩 | 第95-96页 |
5.1.4 英云闪长玢岩 | 第96-98页 |
5.2 成矿年代学 | 第98-100页 |
5.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98-99页 |
5.2.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 第99-100页 |
5.2.3 Re含量与成矿物质来源 | 第100页 |
5.3 岩浆演化序列 | 第100-102页 |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 第102-103页 |
5.5 区域成岩成矿时代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岗讲铜钼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机理 | 第105-128页 |
6.1 矿化形式及分带特征 | 第105-107页 |
6.1.1 矿化形式 | 第105-106页 |
6.1.2 矿化分带特征 | 第106-107页 |
6.2 元素分带特征 | 第107-117页 |
6.2.1 元素垂向分带特征 | 第107-113页 |
6.2.2 元素水平分带特征 | 第113-117页 |
6.3 控矿因素 | 第117-118页 |
6.4 围岩蚀变 | 第118-120页 |
6.4.1 围岩蚀变及分带 | 第118-120页 |
6.4.2 蚀变与矿化关系 | 第120页 |
6.5 成矿阶段 | 第120-122页 |
6.6 成矿机理探讨 | 第122-124页 |
6.7 岗讲与白容、驱龙、厅宫矿床对比研究 | 第124-128页 |
6.7.1 岗讲、白容矿床对比研究 | 第124-125页 |
6.7.2 岗讲、驱龙矿床对比研究 | 第125-126页 |
6.7.3 岗讲、厅宫矿床对比研究 | 第126-127页 |
6.7.4 对冈底斯斑岩铜矿下一步勘查的启示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岗讲矿区及外围找矿预测 | 第128-150页 |
7.1 找矿标志 | 第128-129页 |
7.1.1 地质找矿标志 | 第128页 |
7.1.2 地球化学标志 | 第128-129页 |
7.1.3 地球物理标志 | 第129页 |
7.2 预测准则 | 第129-130页 |
7.3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 第130-150页 |
7.3.1 岗讲西部预测区(Ⅰ靶区) | 第131-137页 |
7.3.2 白容南部预测区(Ⅱ靶区) | 第137-139页 |
7.3.3 绒岗蒙西北部预测区(Ⅲ靶区) | 第139-142页 |
7.3.4 夏庆中部预测区(Ⅳ靶区) | 第142-145页 |
7.3.5 白容北部预测区(Ⅴ靶区) | 第145-15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9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69-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