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微信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3 中等职业学校班会课程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微信 | 第16页 |
2.1.2 微信公众平台 | 第16页 |
2.1.3 班会课 | 第16-17页 |
2.1.4 移动学习 | 第17页 |
2.1.5 混合学习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关怀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4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学习分析与平台设计 | 第20-35页 |
3.1 学习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学情分析 | 第20页 |
3.1.2 学习内容分析 | 第20-21页 |
3.1.3 学习方式分析 | 第21-22页 |
3.1.4 学习环境分析 | 第22页 |
3.2 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与分析 | 第22-35页 |
3.2.1 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原则 | 第23页 |
3.2.2 微信公众平台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3.2.3 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过程及功能介绍 | 第24-35页 |
第4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班会课教学设计 | 第35-45页 |
4.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35-38页 |
4.1.1 教学对象分析 | 第35页 |
4.1.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35-36页 |
4.1.3 教学目标分析 | 第36页 |
4.1.4 教学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4.2 教学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4.2.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第38页 |
4.2.2 资源多样化与过程个性化 | 第38页 |
4.2.3 加强学习活动设计 | 第38-39页 |
4.3 教学资源设计 | 第39页 |
4.4 教学设计框架图 | 第39-41页 |
4.5 教学实施流程 | 第41-43页 |
4.5.1 教学开展 | 第41-42页 |
4.5.2 教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班会课的实施流程 | 第42-43页 |
4.6 课程评价设计 | 第43-45页 |
4.6.1 劳动态度 | 第43-44页 |
4.6.2 学习态度 | 第44页 |
4.6.3 思想道德 | 第44页 |
4.6.4 校规校纪 | 第44页 |
4.6.5 班集体活动 | 第44-45页 |
第5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班会课的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45-59页 |
5.1 具体实践应用方案 | 第45-54页 |
5.1.1 总体实践应用方案 | 第45页 |
5.1.2 第一轮实践应用 | 第45-50页 |
5.1.3 第二轮实践应用 | 第50-54页 |
5.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情况分析 | 第54-57页 |
5.2.1 调查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5.2.2 调查情况分析 | 第55-57页 |
5.3 实践应用总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9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9-60页 |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60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附录A 前期调查表 | 第63-65页 |
附录B 主题班会课相关调查表 | 第65-66页 |
附录C 中职生班会课现状调查 | 第66-68页 |
附录D 微信公众平台下班会课实施情况调查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