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从微信父母“晒娃”现象论社交网络儿童信息隐私安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的源起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1 网络隐私权第11页
        1.2.2 儿童网络隐私权第11-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微信“晒娃”导致的儿童信息表露现状第17-33页
    2.1 因微信“晒娃”导致的儿童信息泄露个案研究第17-18页
        2.1.1 成都—母亲晒孩子招来绑架第17页
        2.1.2 人犯利用微信朋友圈试图拐卖儿童第17-18页
    2.2 微信中“晒娃”现象的主体分析第18-23页
        2.2.1 性别属性—女性是”晒娃”现象的主体第20-21页
        2.2.2 年龄属性—20-30年龄阶段是“晒娃”现象主体第21-22页
        2.2.3 关系属性—直系亲属是”晒娃”现象的主体第22页
        2.2.4 地域、学历、职业属性—与“晒娃”与否,无明显联系第22-23页
    2.3 微信中“晒娃”现象的特点第23-33页
        2.3.1 儿童信息在父母基本资料中的呈现第23-26页
        2.3.2 微信“晒娃”现象在父母朋友圈中的呈现第26-33页
第三章 微信“晒娃”导致儿童隐私风险的原因第33-44页
    3.1 用户自身隐私意识行为薄弱第33-36页
        3.1.1 社交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淡薄第33-35页
        3.1.2 社交用户长期信息表露的习惯第35-36页
    3.2 社会伦理道德的隐私边界模糊第36-37页
        3.2.1 隐私边界不明确第36-37页
        3.2.2 隐私关切的越界第37页
    3.3 移动社交的大环境开放复杂第37-40页
        3.3.1 社交网络环境的真实性第38页
        3.3.2 社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第38-40页
    3.4 服务提供商的盈利需求刺激第40-41页
        3.4.1 服务商的“越轨行为”第40页
        3.4.2 服务商的功能设置不合理第40-41页
        3.4.3 社交平台一家独大的现状第41页
    3.5 国家相关隐私保护法律的不完善第41-44页
        3.5.1 国外有关儿童网络隐私的相关立法说明第42页
        3.5.2 我国社交网络隐私侵权相关法律规制的缺失第42-44页
第四章 社交网络儿童关注及隐私保护政策分析第44-47页
    4.1 增强父母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对儿童信息的保护意识第44-45页
    4.2 增强社交网站行业自律,完善对儿童信息保护的对策第45-46页
    4.3 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儿童网络隐私权立法第46-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突发事件中手机舆情的形成及传播规律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下一篇:移动媒介时代跑步群体的身体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