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意义、价值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1.4 临县的历史地理概括 | 第13-16页 |
2 山西临县大唢呐概况及大唢呐传承人 | 第16-32页 |
2.1 大唢呐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大唢呐的起源及历史 | 第16-17页 |
2.1.2 临县大唢呐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2.2 大唢呐传承人 | 第19-27页 |
2.2.1 大唢呐传承人界定 | 第19-20页 |
2.2.2 传承人分布区域 | 第20-21页 |
2.2.3 传承人结构 | 第21-23页 |
2.2.4 优秀个体传承人代表 | 第23-27页 |
2.3 临县大唢呐传承人的生存环境 | 第27-32页 |
2.3.1 家庭生活 | 第27-28页 |
2.3.2 收入来源 | 第28页 |
2.3.3 社会地位 | 第28-32页 |
3 山西临县大唢呐传承人的“习”与“传” | 第32-44页 |
3.1 习得经历 | 第32-36页 |
3.1.1 习得动机 | 第32-34页 |
3.1.2 习得场所 | 第34-35页 |
3.1.3 习得效果 | 第35-36页 |
3.2 临县大唢呐传统传承方式 | 第36-40页 |
3.2.1 家族传承 | 第36-38页 |
3.2.2 社会传承 | 第38-40页 |
3.3 临县大唢呐当代传承模式 | 第40-44页 |
3.3.1 校园传承 | 第40-42页 |
3.3.2 舞台传承 | 第42-43页 |
3.3.3 媒体传承 | 第43-44页 |
4 山西临县大唢呐展演情况 | 第44-60页 |
4.1 展演场域 | 第44-51页 |
4.1.1 田野个案——临县丧葬过程中大唢呐音乐考察 | 第44-49页 |
4.1.2 大唢呐在礼俗中的功能 | 第49-51页 |
4.2 展演形式 | 第51-60页 |
4.2.1 改革开放前临县大唢呐的展演形式 | 第51-53页 |
4.2.2 改革开放后临县大唢呐的展演形式 | 第53-60页 |
5 山西临县大唢呐传承人当代困境及保护策略 | 第60-66页 |
5.1 困境 | 第60-62页 |
5.1.1 传承人困境 | 第60-61页 |
5.1.2 传习困境 | 第61-62页 |
5.2 保护策略 | 第62-66页 |
5.2.1“非遗”保护应从中小学抓起 | 第62页 |
5.2.2 提高大唢呐传承人文化自觉 | 第62-63页 |
5.2.3 在传统曲目上改良创新 | 第63页 |
5.2.4 保护大唢呐地域传承人 | 第63-64页 |
5.2.5 保护唢呐从传统礼俗入手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9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