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民俗博物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动态 | 第9-16页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7-20页 |
2 长治地区民俗博物馆概况 | 第20-26页 |
2.1 自然与人文环境 | 第20-22页 |
2.2 展馆类型与空间分布 | 第22-24页 |
2.3 存在形式与展示方式 | 第24-26页 |
3 长治地区民俗博物馆类型 | 第26-58页 |
3.1 “艺人群体型”——非遗体验馆 | 第26-35页 |
3.1.1 非遗体验馆概况 | 第26-32页 |
3.1.2 访问非遗馆艺人 | 第32-34页 |
3.1.3 艺术生命的延续 | 第34-35页 |
3.2 “村落群体型”——乡村记忆馆 | 第35-42页 |
3.2.1 乡村记忆馆概况 | 第35-38页 |
3.2.2 将消失再展示 | 第38-40页 |
3.2.3 当消失被参观 | 第40-42页 |
3.3 “个人专题型”——堆锦博物馆 | 第42-50页 |
3.3.1 堆锦展示与宣传需求 | 第42-44页 |
3.3.2 堆锦馆展示物品的搜集渠道 | 第44-45页 |
3.3.3 堆锦馆展示方式 | 第45-50页 |
3.4 “地方综合型”——沁县民俗馆 | 第50-58页 |
3.4.1 静态——“节日基地” | 第50-51页 |
3.4.2 动态——与民同乐 | 第51-55页 |
3.4.3 公众参与的现代意义 | 第55-58页 |
4 长治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4.1 运营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 第58-59页 |
4.2 展示理念和方式有待提升 | 第59-61页 |
4.3 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有限 | 第61-62页 |
5 民俗博物馆可能的展示方式 | 第62-72页 |
5.1 景与境融合 | 第62-63页 |
5.2 传统与现代契合 | 第63-64页 |
5.3 民俗、地方、博物馆依存 | 第64-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