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5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7-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五、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学校教育品牌的基本概念分析 | 第15-19页 |
| 一、学校教育品牌及其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一) 品牌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二) 学校教育品牌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三) 辨析相似概念 | 第16-17页 |
| 二、学校教育品牌的内涵特征 | 第17-19页 |
| (一) 以教育为本质 | 第17-18页 |
| (二) 需要长期积淀 | 第18页 |
| (三) 理性对待认同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行知小学教育品牌的形成过程考察 | 第19-41页 |
| 一、行知小学教育品牌的初创时期 | 第19-27页 |
| (一) 命名"行知",标明办学理念 | 第19-20页 |
| (二) 改善教学,开展行知实验 | 第20-24页 |
| (三) 两制改革,行知由"富"变"穷" | 第24-25页 |
| (四) 教师调离,成长应对流动 | 第25-26页 |
| (五) 对外交流,迎进来走出去 | 第26-27页 |
| 二、行知小学教育品牌的转折时期 | 第27-32页 |
| (一) 建立基地,行知品牌的转折点 | 第27-28页 |
| (二) 学会赏识,让学生做主人 | 第28-30页 |
| (三) 多方联合,办村级大教育 | 第30-31页 |
| (四) 师资困境,依然没有改善 | 第31-32页 |
| 三、行知小学教育品牌的发展时期 | 第32-41页 |
| (一) 行知工程,学校规模翻倍 | 第33-35页 |
| (二) 小班化教学,课程教学新抓手 | 第35-36页 |
| (三) 师资充裕,推进良师工程 | 第36-37页 |
| (四) 借助CIS,彰显学校品牌 | 第37-39页 |
| (五) 品牌辐射,行知国际输出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行知小学教育品牌形成的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1-51页 |
| 一、行知小学教育品牌形成的经验总结 | 第41-45页 |
| (一) 校长的坚守 | 第41-42页 |
| (二) 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 | 第42-43页 |
| (三) 准确的品牌定位 | 第43页 |
| (四) 各方的大力支持 | 第43-44页 |
| (五) 权威媒体的报道 | 第44-45页 |
| 二、行知小学教育品牌形成过程的问题分析 | 第45-48页 |
| (一) 教育品牌内涵的不均衡发展 | 第45-47页 |
| (二) 教师发展滞后于学校发展 | 第47-48页 |
| (三) 课程设计不够深入系统 | 第48页 |
| 三、行知小学教育品牌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 (一) 加强行知小学教育品牌的内涵建设 | 第48-49页 |
| (二) 促进行知教育品牌下各部门的均衡发展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