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基本架构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 第15-16页 |
2.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信用风险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 第16-19页 |
2.2.1 信用风险的分类 | 第16页 |
2.2.2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 第16-19页 |
2.3 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3.1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 | 第20页 |
2.3.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 | 第20-24页 |
第三章 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 第24-35页 |
3.1 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情况 | 第24-27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24页 |
3.1.2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政策及产品简介 | 第24-26页 |
3.1.3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近三年发展状况 | 第26-27页 |
3.2 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分析 | 第27-31页 |
3.2.1 信用风险分析 | 第27-29页 |
3.2.2 典型违约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3.3 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 第31-35页 |
3.3.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31-32页 |
3.3.2 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 | 第32-33页 |
3.3.3 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33-35页 |
第四章 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1.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第35页 |
4.1.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 第35-36页 |
4.1.3 风险度量方法落后 | 第36-37页 |
4.1.4 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4.1.5 风险控制不力 | 第37-38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4.2.1 风险管理教育流于形式 | 第38-39页 |
4.2.2 组织架构还在不断探索 | 第39页 |
4.2.3 风险度量方法研究起步较晚 | 第39-40页 |
4.2.4 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不够重视 | 第40页 |
4.2.5 风险控制被弱化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及其带来的启示 | 第42-47页 |
5.1 美国花旗银行“零售式”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 第42页 |
5.2 日本八千代银行“SOHO”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 第42-43页 |
5.3 我国民生银行“嵌入式”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 第43-44页 |
5.4 建设银行的“信贷工厂”管理实践 | 第44页 |
5.5 国内外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给YC银行带来的启示 | 第44-47页 |
5.5.1 国外商业银行带来的启示 | 第44-45页 |
5.5.2 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六章 优化YC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 第47-57页 |
6.1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 第47页 |
6.1.1 开展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培训 | 第47页 |
6.1.2 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 第47页 |
6.2 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47-49页 |
6.2.1 成立中小企业事业部 | 第47-48页 |
6.2.2 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48-49页 |
6.3 改进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49-51页 |
6.4 健全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 第51-53页 |
6.4.1 建立客户及行业数据库 | 第51-52页 |
6.4.2 构建多维度的监测体系 | 第52页 |
6.4.3 运用信用风险预警模型 | 第52-53页 |
6.5 强化信用风险控制 | 第53-57页 |
6.5.1 加强贷后管理 | 第53-54页 |
6.5.2 强化信用风险缓释 | 第54-55页 |
6.5.3 增强内部审计监督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