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钢管混凝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钢管混凝土节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 | 第15-16页 |
1.3.2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框架节点 | 第16-17页 |
1.3.3 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框架节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1-40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21-29页 |
2.1.1 试件模型来源 | 第21页 |
2.1.2 试验目的 | 第21页 |
2.1.3 试件设计 | 第21-24页 |
2.1.4 试件制作 | 第24-25页 |
2.1.5 材料性能 | 第25-26页 |
2.1.6 测点布置 | 第26-28页 |
2.1.7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28-29页 |
2.2 加载过程描述 | 第29-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61页 |
3.1 滞回曲线 | 第40-42页 |
3.2 骨架曲线 | 第42-44页 |
3.3 承载力及位移 | 第44-45页 |
3.4 延性系数及层间位移角 | 第45-47页 |
3.5 耗能能力 | 第47-49页 |
3.6 刚度退化 | 第49-52页 |
3.7 强度衰减 | 第52-54页 |
3.8 累积损伤 | 第54-56页 |
3.9 节点核心区域剪切变形 | 第56-57页 |
3.10 梁柱相对转角 | 第57-59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恢复力模型分析 | 第61-68页 |
4.1 恢复力模型概述 | 第61页 |
4.2 骨架曲线模型 | 第61-64页 |
4.3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4.4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68-84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有限元模型 | 第68-72页 |
5.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68-71页 |
5.2.2 单元的选取 | 第71页 |
5.2.3 相互作用和约束的定义 | 第71-72页 |
5.2.4 施加边界条件和荷载 | 第72页 |
5.2.5 划分网格 | 第72页 |
5.3 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72-77页 |
5.3.1 破坏形态 | 第73-74页 |
5.3.2 滞回曲线 | 第74-75页 |
5.3.3 骨架曲线 | 第75-77页 |
5.3.4 峰值荷载 | 第77页 |
5.4 有限元拓展分析 | 第77-83页 |
5.4.1 轴压比 | 第77-79页 |
5.4.2 加强环宽度 | 第79-80页 |
5.4.3 加强环厚度 | 第80-82页 |
5.4.4 梁形式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