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根肿菌、寄主及根部内生微生物组交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5页
    1 根肿菌及油菜根肿病第15-20页
        1.1 油菜根肿病和根肿菌第15-16页
        1.2 根肿菌的侵染过程第16-17页
        1.3 根肿菌与寄主植物分子互作研究第17-18页
        1.4 根肿病与激素调节第18-19页
        1.5 根肿病的防治第19-20页
    2 根瘤菌及AM真菌的研究第20-22页
        2.1 根瘤菌及AM真菌第20-21页
        2.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过程第21页
        2.3 根瘤菌、AM真菌与十字花科植物共生相关研究第21-22页
        2.4 根瘤菌在植物生物防治中的作用第22页
    3 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3.1 植物微生物组的概况第22-23页
        3.2 16S RNA及ITS测序在研究植物微生物组的应用第23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拟南芥受根肿菌侵染过程中相关基因研究第25-64页
    1 材料第25-26页
        1.1 菌株、培养方法第25页
        1.2 供试植物第25页
        1.3 主要试剂、酶及载体试剂盒第25-26页
        1.4 仪器和设备第26页
    2 方法第26-31页
        2.1 根肿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6-27页
            2.1.1 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制备第26-27页
            2.1.2 根肿菌的DNA提取第27页
            2.1.3 根肿菌的PCR鉴定分析第27页
        2.2 根肿菌侵染拟南芥的过程观察第27页
        2.3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早期侵染数字基因表达谱构建第27-29页
            2.3.1 样品的准备第27-28页
            2.3.2 RNA的提取第28页
            2.3.3 数字表达谱构建第28-29页
        2.4 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29页
        2.5 数字表达谱差异基因的表达验证第29页
        2.6 表达谱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第29-30页
            2.6.1 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第29页
            2.6.2 Pathway富集分析第29-30页
        2.7 数字表达谱结果中重要通路的分析与验证第30页
        2.8 类黄酮和植物原花青素的含量测定第30页
        2.9 拟南芥病程相关基因突变体发病症状观察第30-31页
    3 结果第31-59页
        3.1 根肿菌在拟南芥中的早期侵染过程观察第31-32页
        3.2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数字表达谱测序质量和饱和度评估第32-34页
        3.3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数字表达谱数据比对第34-35页
        3.4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数字表达谱测序覆盖度第35页
        3.5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表达基因概况第35-36页
        3.6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基因的表达验证第36-38页
        3.7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第38-41页
            3.7.1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38-40页
            3.7.2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第40-41页
        3.8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侵染早期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通路图谱分析第41-59页
            3.8.1 生物胁迫总通路分析第41-42页
            3.8.2 代谢通路分析第42-49页
            3.8.3 类黄酮合成通路第49-52页
            3.8.4 木质素(苯丙素合成)通路分析第52-53页
            3.8.5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分析第53-55页
            3.8.6 泛素化通路分析第55-57页
            3.8.7 受体激酶基因分析第57-59页
            3.8.8 其它相关等基因表达变化分析第5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9-64页
        4.1 类黄酮合成通路在拟南芥防御根肿菌早期侵染中起重要作用第60页
        4.2 木质素合成通路在拟南芥防御根肿菌早期侵染中起重要作用第60-61页
        4.3 拟南芥在根肿菌侵染早期激素相关的变化第61-62页
        4.4 代谢合成和泛素化通路在拟南芥防御根肿菌早期侵染中的作用第62页
        4.5 受体激酶在拟南芥防御根肿菌早期侵染中的变化第62-64页
第三章 根瘤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在感染根肿病的油菜中定殖的研究第64-105页
    1 材料第64-65页
        1.1 菌株、培养方法第64-65页
        1.2 主要试剂、酶及载体试剂盒第65页
        1.3 仪器和设备第65页
    2 方法第65-74页
        2.1 田间根肿病样品中根肿菌和根瘤菌共侵染的检测第65-68页
            2.1.1 田间根肿病样品采集第65页
            2.1.2 田间根肿病样品PCR检测第65-66页
            2.1.3 田间根肿病样品原位杂交第66-68页
        2.2 接种样品中根肿菌和根瘤菌共侵染的检测第68-69页
            2.2.1 油菜样品接种第68页
            2.2.2 共聚焦显微镜对样品荧光观察第68-69页
            2.2.3 样品组织分离第69页
            2.2.4 室内接种样品的电镜观察第69页
        2.3 根瘤菌侵染对油菜根肿病症状的影响及固氮活性测定第69-72页
            2.3.1 盆栽试验第69页
            2.3.2 油菜根部氮素含量测定第69-71页
            2.3.3 同位素稀释法检测根瘤菌和根肿菌共侵染油菜后固氮活性第71-72页
            2.3.4 根瘤菌和根肿菌共侵染油菜后固氮酶活性检测第72页
        2.4 根瘤菌侵染相关物质含量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第72-73页
            2.4.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类黄酮类物质含量第72页
            2.4.2 结瘤基因(Nod D)激活表达检测第72-73页
            2.4.3 拟南芥中与共生固氮必需基因的同源基因的表达第73页
        2.5 共接种样品中AM真菌的检测及含量第73-74页
            2.5.1 丛枝菌根菌与根肿菌共接种油菜试验第73页
            2.5.2 油菜共接种样品中菌根的PCR检测第73页
            2.5.3 共接种样品中AM菌的观察第73-74页
            2.5.4 共接种样品中AM真菌的含量第74页
            2.5.5 共接种后AM真菌的定殖第74页
    3 结果第74-101页
        3.1 根瘤菌在田间感染罹病油菜根第74-77页
        3.2 人工接种证实根肿菌和根瘤菌共侵染第77-86页
            3.2.1 共侵染PCR验证第77-79页
            3.2.2 共侵染的原位杂交验证第79-80页
            3.2.3 共侵染样品早期侵染阶段根瘤菌的荧光观察第80-82页
            3.2.4 共侵染后期绿色荧光的观察第82-84页
            3.2.5 扫描电镜观察第84-85页
            3.2.6 共侵染样品中组织分离到根瘤菌的存在第85-86页
        3.3 接种根肿菌的油菜根部吸引根瘤菌第86-87页
        3.4 共接种后根瘤菌缓解油菜根肿病的症状第87-88页
        3.5 共接种后根瘤菌可能存在一定的固氮活性第88-91页
        3.6 根瘤菌和根肿菌共同侵染的机理解析第91-96页
            3.6.1 根肿菌侵染油菜初期刺激油菜合成和分泌类黄酮第91-92页
            3.6.2 接种根肿菌的油菜根系分泌物激活根瘤菌的Nod D基因第92页
            3.6.3 油菜根系分泌物不能促进根瘤菌侵入第92-93页
            3.6.4 拟南芥基因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第93-96页
        3.7 AM真菌与根肿菌共侵染油菜第96-101页
            3.7.1 AM真菌在油菜根部的相对生物量偏低第98-99页
            3.7.2 拟南芥MtPt4同源基因及其应答AM真菌侵染的表达第99-10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01-105页
        4.1 根瘤菌和根肿菌的共侵染第101-102页
        4.2 根瘤菌和根肿菌形成共侵染可能存在的机理第102-104页
        4.3 AM真菌与根肿菌的共侵染第104-105页
第四章 油菜根肿病罹病植株根部微生物组研究第105-126页
    1 材料第105-106页
        1.1 供试植物第105页
        1.2 主要试剂、酶及载体试剂盒第105页
        1.3 仪器和设备第105-106页
    2 方法第106-108页
        2.1 油菜样品的准备第106页
        2.2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根肿病样品中16S和ITS序列测定第106-107页
        2.3 测序数据处理第107页
        2.4 OTU分析及物种注释第107-108页
        2.5 物种丰度的聚类以及特定物种分析第10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8-123页
        3.1 油菜样品的采集及扩增结果第108-109页
        3.2 RS样品的 16S和ITS高通量测序质量评估合格第109-111页
        3.3 RS样品中OTU分析和物种注释第111-117页
            3.3.1 OTU数目统计分析第111-113页
            3.3.2 物种注释和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113-117页
        3.4 物种丰度聚类和特定物种分析第117-122页
        3.5 根瘤菌和AM真菌含量分析第122-12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23-126页
        4.1 高通量测序可以用于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第123-124页
        4.2 根瘤菌和AM真菌均通过高通量测序在根肿病发病油菜中检测到第124页
        4.3 未显症植株比显症植株根部微生物显著丰富第124-12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26-131页
    1 全文结论第126-128页
        1.1 拟南芥应答根肿菌早期侵染表达谱揭示了寄主与根肿菌之间早期互作的重要性第126页
        1.2 根瘤菌和AM真菌在感染根肿病的油菜根部成功定殖第126-127页
        1.3 油菜根肿病罹病植株根部微生物组的研究第127-128页
    2 展望第128-131页
        2.1 根肿菌与寄主植物早期互作的机理研究第128页
        2.2 根瘤菌和AM真菌感染非寄主植物机制研究第128-129页
        2.3 植物微生物组与生物防治研究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4页
附表和附图第144-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虎乳灵芝多糖的多级结构及溶液行为研究
下一篇:新疆扁桃核仁蛋白质及其加工功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