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英文缩写语表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2-44页 |
1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1.1 真菌多糖的提取 | 第22-23页 |
1.2 真菌多糖的结构 | 第23-24页 |
1.2.1 化学分析法 | 第23-24页 |
1.2.2 仪器分析法 | 第24页 |
1.3 真菌多糖的链构象 | 第24-29页 |
1.3.1 静态光散射法 | 第25-26页 |
1.3.2 动态光散射法 | 第26页 |
1.3.3 粘度法 | 第26-28页 |
1.3.4 尺寸排除色谱法 | 第28页 |
1.3.5 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 第28-29页 |
1.4 真菌多糖的溶液行为 | 第29-32页 |
1.4.1 流体类型的确定 | 第29-30页 |
1.4.2 浓度区间的划分 | 第30页 |
1.4.3 凝胶化过程的研究 | 第30-31页 |
1.4.4 凝胶粘弹性的研究 | 第31-32页 |
1.4.5 触变性 | 第32页 |
1.5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32-33页 |
1.5.1 免疫调节活性 | 第32页 |
1.5.2 抗肿瘤活性 | 第32-33页 |
1.5.3 抗氧化活性 | 第33页 |
1.5.4 其它 | 第33页 |
2 虎乳灵芝的研究进展 | 第33-40页 |
2.1 虎乳灵芝的简介 | 第34-35页 |
2.2 虎乳灵芝的人工培养 | 第35-36页 |
2.2.1 固体培养 | 第35-36页 |
2.2.2 液体培养 | 第36页 |
2.3 虎乳灵芝的化学成分 | 第36-37页 |
2.4 虎乳灵芝的生物活性 | 第37-40页 |
2.4.1 免疫调节活性 | 第39页 |
2.4.2 抗肿瘤活性 | 第39-40页 |
2.4.3 抗氧化活性 | 第40页 |
2.4.4 抗炎活性 | 第40页 |
2.4.5 其它生物活性 | 第40页 |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 第40-41页 |
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5 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四种虎乳灵芝多糖级分的结构、分子构象及免疫调节活性初探 | 第44-60页 |
1 引言 | 第44-45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45-5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2.2 多糖的提取 | 第46-47页 |
2.3 化学成分及单糖组成分析 | 第47-48页 |
2.4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2.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2.6 特性粘数的测定 | 第48页 |
2.7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2.8 免疫调节活性评价 | 第49-50页 |
2.8.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49-50页 |
2.8.2 脾脏及胸腺指数测定 | 第50页 |
2.8.3 脾脏和胸腺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50页 |
2.8.4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50页 |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3.1 化学成分及单糖组成分析 | 第50-53页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页 |
3.3 分子尺寸及链构象 | 第53-55页 |
3.4 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 第55-59页 |
3.4.1 四种LRP级分对脾脏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四种LRP级分对小鼠脾脏和胸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56页 |
3.4.3 四种LRP级分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6-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虎乳灵芝碱提多糖的分子结构及链构象 | 第60-82页 |
1 引言 | 第60-61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61-6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6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2.2 多糖的提取 | 第62页 |
2.3 化学成分及单糖组成分析 | 第62页 |
2.4 紫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2.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2.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第63-64页 |
2.6.1 高碘酸氧化 | 第63页 |
2.6.2 Smith降解 | 第63页 |
2.6.3 可控Smith降解 | 第63-64页 |
2.7 甲基化分析 | 第64页 |
2.8 核磁分析 | 第64页 |
2.9 分子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1页 |
3.1 基本化学成分 | 第65-67页 |
3.2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7-68页 |
3.3 高碘酸氧化 | 第68-69页 |
3.4 Smith降解 | 第69-71页 |
3.5 LRP的GC-MS分析 | 第71-73页 |
3.6 LRP的NMR分析 | 第73-76页 |
3.7 可控Smith降解产物的GC-MS和NMR分析 | 第76-78页 |
3.8 分子量和链构象 | 第78-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超声对虎乳灵芝碱提多糖的结构及链构象的影响 | 第82-97页 |
1 引言 | 第82-83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83-8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8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2.2 超声波处理 | 第83页 |
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3页 |
2.4 刚果红测试 | 第83-84页 |
2.5 圆二色谱分析 | 第84页 |
2.6 分子量的测定 | 第84页 |
2.7 粒度的测定 | 第84页 |
2.8 透射电镜观察 | 第8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6页 |
3.1 超声前后LRP溶液颜色变化 | 第84-85页 |
3.2 超声对LRP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85-87页 |
3.3 超声对LRP有序结构的影响 | 第87-90页 |
3.4 超声对分子量及链构象的影响 | 第90-92页 |
3.5 超声对粒度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 第92-94页 |
3.6 超声波分散机制 | 第94-96页 |
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浓度对虎乳灵芝碱提多糖的溶液行为的影响 | 第97-120页 |
1 引言 | 第97-98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98-10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98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9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98页 |
2.2 特性粘数的测定 | 第98页 |
2.3 宏观流变测试 | 第98-99页 |
2.3.1 稳态剪切测试 | 第98-99页 |
2.3.2 动态振荡测试 | 第99页 |
2.3.3 蠕变-恢复测试 | 第99页 |
2.3.4 触变性测试 | 第99页 |
2.4 微流变测试 | 第99页 |
2.5 稳定性分析 | 第99-100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8页 |
3.1 特性粘数 | 第100-101页 |
3.2 稳态剪切行为及交叠浓度 | 第101-104页 |
3.3 动态粘弹特性 | 第104-109页 |
3.4 Cox-Merz准则 | 第109-111页 |
3.5 蠕变和恢复行为 | 第111-115页 |
3.6 触变性 | 第115-116页 |
3.7 稳定性 | 第116-118页 |
4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虎乳灵芝碱提多糖的自修复性能及温度对其溶液行为的影响 | 第120-133页 |
1 引言 | 第120-121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21-1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2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21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21页 |
2.2 宏观流变测试 | 第121-122页 |
2.2.1 动态振荡测试 | 第121-122页 |
2.2.2 稳态剪切测试 | 第122页 |
2.3 微流变测试 | 第12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1页 |
3.1 自修复 | 第122-126页 |
3.1.1 三次应变扫描 | 第122-123页 |
3.1.2 频率扫描 | 第123-125页 |
3.1.3 时间扫描 | 第125-126页 |
3.2 热稳定性 | 第126-128页 |
3.3 凝胶转变温度及时间 | 第128-129页 |
3.4 表观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 | 第129-131页 |
4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超声对虎乳灵芝碱提多糖的溶液行为的影响 | 第133-149页 |
1 引言 | 第133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33-1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3-134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33-134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34页 |
2.2 超声波处理 | 第134页 |
2.3 宏观流变测试 | 第134-135页 |
2.3.1 稳态剪切测试 | 第134页 |
2.3.2 动态振荡测试 | 第134-135页 |
2.3.3 蠕变-恢复测试 | 第1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8页 |
3.1 超声对稳态剪切行为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3.2 超声对动态振荡行为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3.3 超声对Cox-Merz准则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3.4 超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3.5 超声对自修复能力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3.5.1 三次应变扫描 | 第142-143页 |
3.5.2 频率扫描 | 第143页 |
3.5.3 时间扫描 | 第143-144页 |
3.6 超声对蠕变和恢复行为的影响 | 第144-148页 |
4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一、结论 | 第149-151页 |
二、创新点 | 第151页 |
三、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72页 |
附录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