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静宜园文物古迹保护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8-9页
        1.1.1 静宜园保护折射我国文物古迹面临的 “建筑之外的困惑”第8页
        1.1.2 文化景观遗产的出现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新视角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现实意义第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对象第10-11页
        1.3.1 文物古迹保护第10页
        1.3.2 文化景观第10页
        1.3.3 香山静宜园第10-11页
    1.4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第11-12页
        1.4.1 香山静宜园研究第11页
        1.4.2 文化景观的识别与保护研究第11-12页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2-14页
    1.6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文化景观遗产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第15-28页
    2.1 文化、景观与文化景观第15-16页
    2.2 “文化景观”概念进入世界遗产保护第16-20页
        2.2.1 世界遗产对文化景观概念的引入第16-17页
        2.2.2 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与涵义第17-20页
        2.2.3 世界各国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第20页
    2.3 文化景观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启迪第20-28页
        2.3.1 文物古迹与文物古迹保护第20-23页
        2.3.2 中国文物古迹中的文化景观特征第23-24页
        2.3.3 文化景观保护对文物古迹的特殊解读第24-28页
第3章 香山静宜园文化景观形成与特征分析第28-47页
    3.1 静宜园概况第28页
    3.2 香山静宜园的建造第28-34页
        3.2.1 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 “香山”第28-31页
        3.2.2 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第31-33页
        3.2.3 乾隆皇帝与静宜园营建第33-34页
    3.3 静宜园园林构成第34-37页
        3.3.1 內垣区主要建筑第34-35页
        3.3.2 别垣区主要建筑第35-36页
        3.3.3 外垣区主要建筑第36页
        3.3.4 静宜园二十八景第36-37页
    3.4 静宜园园林特色分析第37-47页
        3.4.1 以山水悟正道的造园追求第37-38页
        3.4.2 独具野趣的园林景观第38-42页
        3.4.3 相地合宜的园林布局第42-45页
        3.4.4 西郊园林景观系统第45-47页
第4章 香山静宜园文化景观保护第47-74页
    4.1 香山静宜园文化景观保护框架第47-49页
        4.1.1 保护步骤第47页
        4.1.2 基本保护策略第47-49页
    4.2 静宜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与保护对象界定第49-58页
        4.2.1 自然基底要素——香山第49页
        4.2.2 观念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第49-53页
        4.2.3 行为要素——从欣赏到建造第53-55页
        4.2.4 结果要素——物质与非物质第55-56页
        4.2.5 构成要素关系分析第56-57页
        4.2.6 保护对象识别第57-58页
    4.3 静宜园文化景观现状评估第58-70页
        4.3.1 文化景观价值评估第58-59页
        4.3.2 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真实性、完整性评估第59-68页
        4.3.3 完整性、真实性缺失产生的消极影响第68-70页
    4.4 静宜园文化景观保护措施第70-74页
        4.4.1 以保护工程和展示传承为主的保护手段第70-71页
        4.4.2 针对人工构筑物的静态保护措施第71页
        4.4.3 针对景观的动态保护措施第71-72页
        4.4.4 监测与调整第72-74页
结论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对策研究--以南锣鼓巷地区为例
下一篇:村庄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以住建部2013年、2014年华东地区试点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