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和重点、难点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2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 第12-13页 |
(二) 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公司化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问题 | 第15-17页 |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现状 | 第15页 |
(一) 公共生产下的混合提供为主 | 第15页 |
(二) 私人生产下的混合提供为辅 | 第15页 |
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问题 | 第15-17页 |
(一) 公共提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第15-16页 |
(二) 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形成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 第17-20页 |
一、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一) 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 第17页 |
(二) 实现教育均等化和公平化 | 第17-18页 |
(三) 防止其他类型投资的不足 | 第18页 |
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局限性 | 第18-20页 |
(一) 政府投资多元性导致供给严重不足 | 第18页 |
(二) 行政管理体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 第18-20页 |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0-27页 |
一、公司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一) 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模式理论性分析 | 第20-22页 |
(二) 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的现实环境性分析 | 第22-24页 |
二、公司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一) 公司化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 第24-25页 |
(二) 公司化管理的环境可行性 | 第25-27页 |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的准公共属性分析 | 第27-30页 |
一、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准公共属性的原因 | 第27-28页 |
(一) 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属性 | 第27页 |
(二) 弥补市场需求反馈的滞后性 | 第27-28页 |
(三) 监督高等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 | 第28页 |
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准公共属性的措施 | 第28-30页 |
(一) 政府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 第28页 |
(二) 政府对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制度约束 | 第28-29页 |
(三) 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产品 | 第29-30页 |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30-40页 |
一、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 第30-32页 |
(一) 政策层面由政府管理 | 第30-31页 |
(二) 管理层面由董事会管理 | 第31页 |
(三) 教学层面由企业和学校管理 | 第31-32页 |
(四) 监督层面由政府管理 | 第32页 |
二、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模式具体构架 | 第32-36页 |
(一) 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 第34页 |
(二) 建立三方人员组成的董事会 | 第34-35页 |
(三)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第35页 |
(四) 根据市场需求构建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块 | 第35页 |
(五) 企业和学校负责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 | 第35-36页 |
(六) 政府监督公司化管理模式全程运作 | 第36页 |
三、高等职业教育公司化管理模式风险评估 | 第36-40页 |
(一) 董事会执行的监管 | 第36-37页 |
(二) 教学模块的更新 | 第37页 |
(三) 市场需求的反馈 | 第37-38页 |
(四) 政府监管的效果 | 第38页 |
(五) 人员的组织协调与配合 | 第38页 |
(六) 企业的退出与进入 | 第38-4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