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逆变电焊机的简要介绍和发展情况 | 第10-12页 |
1.1.1 逆变电焊机的基本参数 | 第10-11页 |
1.1.2 逆变电焊机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1.3 逆变电焊机的发展方向 | 第11-12页 |
1.2 蓄电池逆变弧焊机简述 | 第12-13页 |
1.2.1 蓄电池逆变弧焊机的特点 | 第12页 |
1.2.2 蓄电池电焊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3-14页 |
2 蓄电池电焊机的主电路设计 | 第14-34页 |
2.1 “电弧—焊接电源”系统 | 第15-20页 |
2.1.1 焊接电源的外特性 | 第15-17页 |
2.1.2 电弧的特性 | 第17页 |
2.1.3 稳定的“电弧—焊接电源”系统 | 第17-20页 |
2.2 改进的推挽逆变电路与其仿真模型 | 第20-25页 |
2.2.1 推挽逆变电路的原型拓扑结构 | 第20-21页 |
2.2.2 推挽逆变电路的初级改进 | 第21-23页 |
2.2.3 完整改进的推挽逆变电路拓扑结构 | 第23-24页 |
2.2.4 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 | 第24-25页 |
2.3 逆变电路的仿真效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并联电容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附加电感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并联电容和附加电感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 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选择 | 第28-31页 |
2.4.1 MOSFET与IGBT的特性对比 | 第28-29页 |
2.4.2 MOSFET的选型 | 第29-30页 |
2.4.3 MOSFET的并联 | 第30-31页 |
2.5 工作频率选择与变压器设计 | 第31-33页 |
2.6 整流与滤波电路设计 | 第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蓄电池电焊机的控制电路设计 | 第34-41页 |
3.1 脉宽调制电路的设计 | 第34-37页 |
3.1.1 脉宽调制技术简介 | 第34页 |
3.1.2 TL494与SG3525的性能对比 | 第34-35页 |
3.1.3 脉宽调制电路设计 | 第35-37页 |
3.2 欠压、温度保护电路设计 | 第37-39页 |
3.2.1 欠压保护功能的实现 | 第38页 |
3.2.2 温度保护功能的实现 | 第38-39页 |
3.3 电流采样、处理与过电流保护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蓄电池电焊机的辅助电路设计 | 第41-47页 |
4.1 蓄电池的输入电路设计 | 第41-46页 |
4.1.1 定位异常工作电路 | 第41-42页 |
4.1.2 温度保护电路频繁启动的原因 | 第42页 |
4.1.3 欠压保护电路频繁启动的原因 | 第42-43页 |
4.1.4 解决保护电路频繁启动的方法 | 第43-46页 |
4.2 辅助电源设计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5.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47页 |
5.3 波形图分析 | 第47-49页 |
5.4 电池电焊机的外特性测试 | 第49-50页 |
5.5 负载持续率测试 | 第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蓄电池电焊机的逆变电路板、整流电路板和变压器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