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先秦儒家生命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时代背景第15-16页
        1.1.2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不足第16-17页
    1.2 理论基础第17-18页
        1.2.1 先秦儒家生命观第17页
        1.2.2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第18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理论层面第18-19页
        1.4.2 实践层面第19-20页
第二章 先秦儒家生命观第20-31页
    2.1 生命观,生命价值观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第20-21页
        2.1.1 生命观的内涵第20页
        2.1.2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第20-21页
        2.1.3 生命教育的内涵第21页
    2.2 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生死观第21-23页
        2.2.1 “死生有命”的自然生命态度第21-22页
        2.2.2 “乐生安死”的豁达生命精神第22页
        2.2.3 “生死俱善”的完美生命追求第22-23页
    2.3 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孝道思想第23-25页
        2.3.1 爱护身体,孝道的基础第23-24页
        2.3.2 爱敬意识,孝道的体现第24页
        2.3.3 安身立命,孝道的升华第24页
        2.3.4 泛爱众,孝道的终极第24-25页
    2.4 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生命价值思想第25-28页
        2.4.1 “贵生爱物”的生命价值基础第25-26页
        2.4.2 “三不朽”的生命价值理想第26页
        2.4.3 “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第26-27页
        2.4.4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追求第27-28页
    2.5 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生命教育思想第28-31页
        2.5.1 以人为本第28页
        2.5.2 自强不息第28-29页
        2.5.3 内圣外王第29-30页
        2.5.4 和谐为贵第30-31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31-38页
    3.1 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3.1.1 生命意识薄弱第31页
        3.1.2 生命价值观念淡化第31-32页
        3.1.3 承受挫折能力低第32页
        3.1.4 缺乏正确死亡观第32-33页
    3.2 高校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第33-36页
        3.2.1 校园文化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第33页
        3.2.2 生命教育体系不健全第33-34页
        3.2.3 现行生命教育未融入先秦儒家生命观精华第34-35页
        3.2.4 生命教育途径单一化第35-36页
        3.2.5 德育生命化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缺失第36页
    3.3 家庭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第36-38页
        3.3.1 父母生命教育意识薄弱第36-37页
        3.3.2 父母自身生命素养的有限性第37-38页
第四章 先秦儒家生命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38-53页
    4.1 理论探索第38-48页
        4.1.1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视角下的先秦儒家生命观第38-43页
        4.1.2 先秦儒家生命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启示第43-45页
        4.1.3 先秦儒家生命观对高校生命教育启示第45-47页
        4.1.4 先秦儒家生命观对家庭生命教育启示第47-48页
    4.2 实践探索第48-53页
        4.2.1 多元化途径拓展,实践活动多样化第48页
        4.2.2 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设置第48-50页
        4.2.3 儒家“讲会”式课堂设置第50-51页
        4.2.4 以先秦儒家生命观为基础构建梯式生命教育体系第51-52页
        4.2.5 融先秦儒家生命观于德育生命化环节中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56-57页
附件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道德自主性实现的影响要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