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3-17页 |
| 1.1 大学生道德现状 | 第13页 |
| 1.2 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40页 |
| 2.1 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 第17-32页 |
| 2.1.1 道德自主性 | 第17-27页 |
| 2.1.2 社会责任感 | 第27-29页 |
| 2.1.3 归属感 | 第29-32页 |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40页 |
|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2-36页 |
| 2.2.2 尤尼斯道德实践论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道德自主性实现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40-67页 |
| 3.1 本实证的基本思路 | 第40-48页 |
| 3.1.1 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 3.1.2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 3.1.3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 3.1.4 研究步骤 | 第42-48页 |
| 3.2 道德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感、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 第48-52页 |
| 3.3 干预效果分析 | 第52-67页 |
| 第四章 道德自主性实现的影响要素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 第67-78页 |
| 4.1 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分析 | 第67-69页 |
| 4.2 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培养 | 第69-75页 |
| 4.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 第75-76页 |
| 4.4 结语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录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 附件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