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难降解废水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含酚废水 | 第13-14页 |
1.2.2 含Cr(Ⅵ)废水 | 第14-15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5-19页 |
1.3.1 Fenton氧化法 | 第16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3 光催化技术 | 第17-18页 |
1.3.4 光电催化技术 | 第18-19页 |
1.4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4.1 铋氧化物光催化剂 | 第19-20页 |
1.4.2 卤氧化铋光催化剂 | 第20-22页 |
1.4.3 其他含铋光催化剂 | 第22-23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可见光响应型Bi_2O_3-BiPO_4异质结光催化薄膜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9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光催化薄膜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光催化薄膜的表征 | 第29页 |
2.2.4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9-30页 |
2.3 薄膜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2.3.1 XRD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2.3.2 UV-Vis分析结果 | 第31页 |
2.3.3 SEM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2.4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3-38页 |
2.4.1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分析结果 | 第33页 |
2.4.2 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2.4.3 交流阻抗谱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2.4.4 IPCE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2.4.5 机理分析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Bi_2O_3-BiPO_4异质结薄膜光电催化降解苯酚废水性能研究 | 第39-47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3.2.2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Bi_2O_3-BiPO_4可见光电催化降解苯酚性能研究 | 第41-43页 |
3.4 Bi_2O_3-BiPO_4薄膜光电催化降解苯酚的因素研究 | 第43-45页 |
3.4.1 溶液pH值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外加偏压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Bi_2O_3-BiPO_4光催化薄膜的稳定性 | 第45页 |
3.6 Bi_2O_3-BiPO_4光电催化降解苯酚机理讨论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Bi_2O_3-BiOI异质结光催化薄膜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2.2 光催化薄膜的制备 | 第49页 |
4.2.3 光催化薄膜的表征 | 第49-50页 |
4.2.4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0页 |
4.3 薄膜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3.1 XRD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4.3.2 UV-Vis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4.3.3 SEM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4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3-57页 |
4.4.1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4.4.2 交流阻抗谱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4.4.3 IPCE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4.4.4 机理分析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Bi_2O_3-BiOI异质结薄膜光电催化降解苯酚及还原Cr(Ⅵ)研究 | 第59-68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0-61页 |
5.2.2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61页 |
5.3 Bi_2O_3-BiOI可见光电催化降解苯酚性能研究 | 第61-64页 |
5.4 Bi_2O_3-BiOI可见光电催化还原Cr(Ⅵ)性能研究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