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控制和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7-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6页 |
1.2.1 脆弱性检测技术 | 第19-22页 |
1.2.2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1.2.3 防火墙技术 | 第23-24页 |
1.2.4 入侵检测技术 | 第24-26页 |
1.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控制和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1.3.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第27-30页 |
1.3.2 网络安全风险控制 | 第30-31页 |
1.3.3 网络安全风险预测 | 第31-3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2-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33-36页 |
2 基于状态攻防图的网络脆弱性分析技术 | 第36-55页 |
2.1 网络脆弱性分析技术 | 第36-38页 |
2.1.1 网络脆弱性概念 | 第36页 |
2.1.2 网络脆弱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2.2 攻击图技术 | 第38-43页 |
2.2.1 攻击图概念 | 第38-39页 |
2.2.2 攻击图技术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2.2.3 攻击图生成算法 | 第41-43页 |
2.3 状态攻防图模型 | 第43-50页 |
2.3.1 状态攻防图定义 | 第43-44页 |
2.3.2 主机节点可达关系和脆弱点利用规则 | 第44-46页 |
2.3.3 状态攻防图生成算法 | 第46-50页 |
2.4 实验与分析 | 第50-53页 |
2.5 小结 | 第53-55页 |
3 信度向量正交投影分解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第55-75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相关研究 | 第55-56页 |
3.3 风险评估模型 | 第56-64页 |
3.3.1 基本概念 | 第56-59页 |
3.3.2 风险评估流程 | 第59-60页 |
3.3.3 风险量化计算 | 第60-64页 |
3.4 信度向量正交投影分解算法 | 第64-67页 |
3.4.1 证据理论 | 第64-65页 |
3.4.2 脆弱点信度算法 | 第65-67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67-73页 |
3.6 小结 | 第73-75页 |
4 基于博弈模型的网络安全风险控制 | 第75-99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75-76页 |
4.3 博弈理论 | 第76-79页 |
4.3.1 博弈论概述 | 第76-77页 |
4.3.2 博弈论三要素 | 第77页 |
4.3.3 博弈论分类 | 第77-79页 |
4.4 基于博弈模型的网络安全风险控制 | 第79-86页 |
4.4.1 网络安全博弈模型 | 第79-82页 |
4.4.2 最优风险控制策略生成算法 | 第82-86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86-97页 |
4.6 小结 | 第97-99页 |
5 基于马尔可夫时变模型的网络安全风险预测 | 第99-112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相关研究 | 第99-100页 |
5.3 马尔可夫时变模型 | 第100-102页 |
5.4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更新算法 | 第102-103页 |
5.5 实验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5.6 小结 | 第110-112页 |
6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控制和预测平台的实现及应用 | 第112-125页 |
6.1 引言 | 第112-113页 |
6.2 平台构成 | 第113-114页 |
6.3 设计与实现 | 第114-115页 |
6.4 实例演示 | 第115-123页 |
6.4.1 系统配置 | 第115-117页 |
6.4.2 主机节点信息 | 第117-118页 |
6.4.3 脆弱点信息 | 第118页 |
6.4.4 综合安全感知 | 第118-123页 |
6.5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24页 |
6.6 小结 | 第124-125页 |
7 结论 | 第125-127页 |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25-126页 |
7.2 后续的研究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附录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