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分析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3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3.3 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20-2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4 论文结构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传统聚落相关理论的再认识 | 第24-38页 |
2.1 传统聚落相关学科的研究 | 第24-26页 |
2.1.1 地理学关注的传统聚落 | 第24页 |
2.1.2 生态学关注的传统聚落 | 第24-25页 |
2.1.3 历史学关注的传统聚落 | 第25页 |
2.1.4 人类学关注的传统聚落 | 第25-26页 |
2.2 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 第26-28页 |
2.2.1 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26-27页 |
2.2.2 关于云南蒙古族传统聚落的研究 | 第27-28页 |
2.3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的界定 | 第28-32页 |
2.3.1 文化与建筑文化 | 第28-29页 |
2.3.2 文化复兴 | 第29页 |
2.3.3 聚落再生 | 第29-30页 |
2.3.4 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 | 第30-31页 |
2.3.5 文化人类学 | 第31-32页 |
2.4 兴蒙乡研究对象的适用理论分析总结 | 第32-36页 |
2.4.1 研究对象特殊性 | 第32-33页 |
2.4.2 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兴蒙乡的适用性 | 第33-36页 |
2.5 相关概念对研究兴蒙乡的分析总结 | 第36-37页 |
2.5.1 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与文化变迁、传播 | 第36页 |
2.5.2 文化复兴与聚落再生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兴蒙乡传统聚落现状特征 | 第38-56页 |
3.1 兴蒙乡形成和发展的构成因素 | 第38页 |
3.2 自然因素 | 第38-39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38-39页 |
3.2.2 气候条件 | 第39页 |
3.2.3 地质地貌 | 第39页 |
3.2.4 森林植被 | 第39页 |
3.3 社会人文因素 | 第39-45页 |
3.3.1 人口分布 | 第39-40页 |
3.3.2 宗教信仰 | 第40-41页 |
3.3.3 传统文化活动 | 第41-43页 |
3.3.4 传统服饰 | 第43-44页 |
3.3.5 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 | 第44-45页 |
3.4 兴蒙乡传统聚落与建筑现状 | 第45-55页 |
3.4.1 建筑装饰 | 第45-49页 |
3.4.2 建筑现状 | 第49-54页 |
3.4.3 聚落现状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解析兴蒙乡传统聚落发展历程与发展机制 | 第56-78页 |
4.1 兴蒙乡传统聚落发展历程 | 第56-60页 |
4.1.1 兴蒙乡民族文化发展与变迁历程 | 第56-58页 |
4.1.2 兴蒙乡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历程 | 第58-60页 |
4.2 兴蒙乡传统聚落发展机制 | 第60-65页 |
4.2.1 兴蒙乡发展机制研究 | 第60-62页 |
4.2.2 发展机制对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 传统聚落发展机制对再生设计的启发 | 第65-76页 |
4.3.1 发展机制对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启发 | 第65-70页 |
4.3.2 发展机制对建筑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启发 | 第70-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兴蒙乡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思考 | 第78-100页 |
5.1 兴蒙乡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传承 | 第78-84页 |
5.1.1 兴蒙乡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特色 | 第78-79页 |
5.1.2 兴蒙乡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79-81页 |
5.1.3 兴蒙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 第81-84页 |
5.2 兴蒙乡传统聚落的文化复兴 | 第84-90页 |
5.2.1 传统聚落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 | 第84-85页 |
5.2.2 传统聚落价值初评体系 | 第85-86页 |
5.2.3 传统聚落价值评估内容 | 第86-87页 |
5.2.4 传统聚落文化复兴内容 | 第87-90页 |
5.3 兴蒙乡文化复兴与再生设计指导 | 第90-94页 |
5.3.1 文化复兴与再生途径 | 第90页 |
5.3.2 文化复兴与再生设计的原则 | 第90-91页 |
5.3.3 文化复兴与再生设计方法 | 第91-93页 |
5.3.4 文化复兴与再生设计的过程 | 第93-94页 |
5.4 兴蒙乡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体系确立 | 第94-98页 |
5.4.1 兴蒙乡传统聚落保护内容 | 第94页 |
5.4.2 兴蒙乡传统聚落再生设计的内容 | 第94-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以文化复兴为导向的保护与再生设计实践——以通海县兴蒙乡为例 | 第100-140页 |
6.1 兴蒙乡基本概况 | 第100-108页 |
6.1.1 兴蒙乡地理位置 | 第100页 |
6.1.2 兴蒙乡保护与再生设计范围 | 第100-101页 |
6.1.3 兴蒙乡现状概述 | 第101-104页 |
6.1.4 兴蒙乡建筑调查与评估 | 第104-108页 |
6.2 兴蒙乡现状问题总结及再生设计措施 | 第108-110页 |
6.2.1 兴蒙乡现状问题总结 | 第108-109页 |
6.2.2 兴蒙乡保护与再生措施 | 第109-110页 |
6.3 兴蒙乡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内容 | 第110-124页 |
6.3.1 兴蒙乡传统聚落保护区域划分 | 第110-111页 |
6.3.2 兴蒙乡传统聚落再生设计内容 | 第111-113页 |
6.3.3 兴蒙乡传统规划再生设计理念 | 第113-115页 |
6.3.4 道路交通规划再生 | 第115-119页 |
6.3.5 基础设施规划再生 | 第119-120页 |
6.3.6 绿化系统与公共空间规划再生 | 第120-124页 |
6.4 建筑的保护与再生设计 | 第124-132页 |
6.4.1 核心保护区内建筑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 第125页 |
6.4.2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 | 第125-127页 |
6.4.3 聚落新民居设计 | 第127-128页 |
6.4.4 那达慕广场与民俗文化中心设计 | 第128-129页 |
6.4.5 历史文化长廊设计 | 第129页 |
6.4.6 天子庙设计 | 第129-131页 |
6.4.7 公共厕所设计 | 第131-132页 |
6.5 兴蒙乡传统聚落远期规划思考 | 第132-137页 |
6.5.1 分期建设规划 | 第132-133页 |
6.5.2 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规划 | 第133-135页 |
6.5.3 中期规划思考与设想 | 第135-136页 |
6.5.4 远期规划思考与设想 | 第136-13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6-147页 |
附录B:问卷调查样表 | 第147-148页 |
附录C:田野调查集锦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