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3 研究的主线和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的主线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 | 第20-4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1.1 记忆 | 第20页 |
2.1.2 场所 | 第20-21页 |
2.1.3 场所的内涵 | 第21页 |
2.1.4 场所结构 | 第21-23页 |
2.1.5 场所精神 | 第23页 |
2.1.6 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记忆场所”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1 广义的记忆场所 | 第24-25页 |
2.1.2 狭义的记忆场所 | 第25页 |
2.2 记忆场所研究的组成部分 | 第25-29页 |
2.2.1 时间上的“记忆研究” | 第25页 |
2.2.2 空间上(物质形态)的“场所研究” | 第25-28页 |
2.2.3 非物质形态上的记忆场所 | 第28-29页 |
2.3 记忆场所研究的价值 | 第29-30页 |
2.4 旧建筑资源综述 | 第30页 |
2.5 旧建筑资源的分类 | 第30-32页 |
2.5.1 旧建筑材料 | 第30-31页 |
2.5.2 旧建筑构件及配件 | 第31页 |
2.5.3 旧建筑物及构筑物 | 第31页 |
2.5.4 周边环境要素 | 第31-32页 |
2.6 旧建筑资源具有的价值 | 第32-38页 |
2.6.1 旧建筑资源的物质功能价值 | 第32-33页 |
2.6.2 相关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33-36页 |
2.6.3 旧建筑资源的文化生态价值 | 第36页 |
2.6.4 旧建筑资源的情感价值 | 第36-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及对建民中学迁建设计的启发 | 第40-56页 |
3.1 建水县建水一中 | 第40-42页 |
3.1.1 建水一中概况 | 第40-41页 |
3.1.2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 第41页 |
3.1.3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 | 第41-42页 |
3.2 舟山市第二中学 | 第42-46页 |
3.2.1 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3.2.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 第43页 |
3.2.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 第43-45页 |
3.2.4 记忆场所分析 | 第45-46页 |
3.3 定海第一中学 | 第46-49页 |
3.3.1 现状分析 | 第46页 |
3.3.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 第46-47页 |
3.3.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 第47-48页 |
3.3.4 记忆场所分析 | 第48-49页 |
3.4 舟山市大成中学 | 第49-52页 |
3.4.1 现状分析 | 第49-50页 |
3.4.2 校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 第50页 |
3.4.3 校园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 第50-52页 |
3.5 常州市田家炳中学迁建设计 | 第52-53页 |
3.5.1 现状分析 | 第52页 |
3.5.2 校园总体规划迁建设计 | 第52-53页 |
3.5.3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 | 第53页 |
3.6 对建民中学迁建设计的启发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旧建筑评估方法与旧建筑利用的策略 | 第56-72页 |
4.1 旧建筑的评估方法 | 第56-60页 |
4.1.1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 第56-57页 |
4.1.2 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的角度 | 第57-58页 |
4.1.3 旧建筑的物质寿命 | 第58-60页 |
4.2 旧建筑利用的方式 | 第60-69页 |
4.2.1 直接保护利用 | 第60-61页 |
4.2.2 整体的改造利用 | 第61-66页 |
4.2.3 建筑局部的拆除与保留 | 第66-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建水县建民中学迁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 第72-94页 |
5.1 校园现状及规模分析 | 第72-74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72页 |
5.1.2 项目用地 | 第72-73页 |
5.1.3 项目现状 | 第73页 |
5.1.4 项目定位 | 第73页 |
5.1.5 设计原则 | 第73-74页 |
5.1.6 设计依据 | 第74页 |
5.2 前期方案设计 | 第74-79页 |
5.2.1 方案一:基地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延续 | 第74-76页 |
5.2.2 方案二:基地记忆场所的中心花园的保留 | 第76-77页 |
5.2.3 方案三:校园整体规划的再优化 | 第77页 |
5.2.4 三个方案的对比 | 第77-79页 |
5.3 记忆场所与旧建筑利用的问卷调查 | 第79-85页 |
5.4 对警校基地主要旧建筑的评估 | 第85-88页 |
5.4.0 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风貌的角度上的评估 | 第85-86页 |
5.4.1 从建筑结构上的评估 | 第86页 |
5.4.2 从建筑功能上的评估 | 第86-87页 |
5.4.3 从建筑位置流线上的评估 | 第87-88页 |
5.5 对警校基地主要旧建筑的利用 | 第88-91页 |
5.5.1 通过评估保存情况较好的旧建筑的利用 | 第88-89页 |
5.5.2 通过评估保存恶劣不能继续使用的旧建筑的利用 | 第89-91页 |
5.6 记忆场所的营造 | 第91-9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一 | 第102-106页 |
附录二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