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二) 中国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法 | 第13页 |
(二) 个案研究法 | 第13-14页 |
(三) 经验总结法 | 第14页 |
四、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一) 生命 | 第14页 |
(二) 生命教育 | 第14-15页 |
(三) 初中思品课生命教育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初中思品课实施“生命教育”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第16-22页 |
一、初中思品课实施“生命教育”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 第16页 |
(二)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观 | 第16-17页 |
(三) “生命化教育”的思想观 | 第17页 |
(四) 哈佛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17-18页 |
(五) 思品课新课标“生命教育”理念 | 第18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 第18-22页 |
(一) 引导学生珍视自身与他人的生命 | 第18-19页 |
(二) 注重学生精神生命的培养与提升 | 第19-20页 |
(三) 让学生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 | 第22-27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凸现生命教育 | 第22-25页 |
(一) 教材内容中设置“生命教育”专题 | 第22-23页 |
(二) 教材内容体现对人的生命权的保护 | 第23-24页 |
(三) 教材内容安排拓展性“生命教育” | 第24页 |
(四) 教材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感悟人生 | 第24-25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 第25-27页 |
(一) 确立生命成长的教学目标 | 第25-26页 |
(二) 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中的实施原则与途径 | 第27-39页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 第27-29页 |
(一) 人文关怀与生活相结合 | 第27页 |
(二) 思品课堂和实践相结合 | 第27-28页 |
(三) 教学知识与体验相结合 | 第28-29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 | 第29-39页 |
(一) 启发讲授 | 第29-30页 |
(二) 情境教学 | 第30-31页 |
(三) 自主学习 | 第31-32页 |
(四) 探究学习 | 第32-34页 |
(五) 合作学习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帝贤中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实施成效 | 第39-53页 |
一、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 第39-46页 |
(一) 学生们逐渐懂得了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 第39页 |
(二) 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命教育活动 | 第39-45页 |
(三) 学生们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 | 第45-46页 |
二、生命教育促进了各学科教师的成长表现 | 第46-49页 |
(一) 教师做学生精神生命的引导者 | 第46-47页 |
(二) 教师做学生精神生命的促进者 | 第47-48页 |
(三)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对话者 | 第48页 |
(四)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倾听者 | 第48-49页 |
三、生命教育对学科教学与学校的积极影响 | 第49-53页 |
(一) 帝贤中学其他学科对生命教育的探索 | 第49-51页 |
(二) 承德县其他学校到帝贤中学学习观摩 | 第51页 |
(三) 承德县教育局开展大规模的生命教育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