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茶论文--产品标准与检验论文

基于不同感官审评方法的卷曲型乌龙茶品质分析

目录第4-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前言第12-1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乌龙茶感官审评方面的研究第12-13页
        1.2.2 食品风味方面的研究第13-14页
        1.2.3 茶叶品质生理生化成分方面的研究第14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0页
    2.1 试验材料第16页
        2.1.1 供试茶叶材料第16页
        2.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第16页
    2.2 试验方法第16-17页
        2.2.1 两种乌龙茶冲泡方法第16页
        2.2.2 试验处理第16-17页
    2.3 试验检测内容及方法第17-20页
        2.3.1 茶叶基本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第17页
        2.3.2 茶汤PH值的测定方法第17页
        2.3.3 茶汤色差值的测定方法第17页
        2.3.4 茶汤温度的测定方法第17-18页
        2.3.5 茶汤电导率的测定方法第18页
        2.3.6 茶汤滋味化学的检测第18页
        2.3.7 茶汤苦涩味及口腔烫感等级描述法第18页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8-20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20-43页
    3.1 闽台乌龙茶两种感官审评方法的比较第20-26页
        3.1.1 闽台乌龙茶感官审评方法相似之处第20-21页
        3.1.2 闽台乌龙茶感官审评方法不同之处第21-23页
        3.1.3 闽台乌龙茶感官审评结果比较第23-25页
        3.1.4 闽台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第25-26页
    3.2 不同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pH值的测定第26-29页
        3.2.1 同种茶类用茶水比1:22、1:50两种方法冲泡的茶汤pH值的比较研究第26-28页
        3.2.2 同种冲泡方法不同泡次对茶汤pH值的影响第28-29页
    3.3 不同冲泡方法的茶汤电导率的测定第29-31页
        3.3.1 福建乌龙茶不同冲泡方法茶汤电导率的比较第29-30页
        3.3.2 台湾乌龙茶不同冲泡方法茶汤电导率的比较第30-31页
    3.4 不同冲泡方法茶汤色差值的比较第31-32页
        3.4.1 福建乌龙茶不同冲泡方法茶汤色差值的比较第31-32页
        3.4.2 台湾乌龙茶不同冲泡方法茶汤色差值的比较第32页
    3.5 不同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滋味化学的测定第32-34页
        3.5.1 福建乌龙茶两种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滋味化学比较第32-33页
        3.5.2 台湾乌龙茶两种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滋味化学比较第33-34页
    3.6 不同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浸出率的测定第34-37页
        3.6.1 福建乌龙茶两种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浸出率的测定第34-36页
        3.6.2 台湾乌龙茶两种冲泡方法冲泡的茶汤浸出率的测定第36-37页
    3.7 茶汤的特性与茶汤静置时间的相关性第37-43页
        3.7.1 不同冲泡方法茶汤温度的变化规律第37-40页
        3.7.2 茶汤苦涩度随茶汤静置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0-41页
        3.7.3 人体口腔烫感与茶汤静置时间的相关性第41-43页
第4章 结论第43-47页
    4.1 闽台两种感官审评方法环境要求探讨第43-44页
        4.1.1 评茶环境及专家团队要求第43页
        4.1.2 取样方法的要求第43页
        4.1.3 香气审评的要求第43页
        4.1.4 乌龙茶内质的特性——耐泡性、持久性第43页
        4.1.5 规范评茶秩序,提高评茶效率第43-44页
    4.2 不同冲泡方法对茶汤审评得分的影响第44页
    4.3 不同冲泡方法对茶汤滋味化学得分的影响第44页
    4.4 不同冲泡方法对茶汤pH值的影响第44-45页
    4.5 不同冲泡方法对茶汤电导率的影响第45页
    4.6 不同冲泡方法茶汤色差值的变化规律第45页
    4.7 不同冲泡方法茶汤对茶汤浸出率的影响第45页
    4.8 茶汤温度、苦涩度和人体口腔烫感与茶汤静置时间的相关性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下一篇: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